Page 234 - 中国书画夜场
P. 234

古人畫中的太湖洞庭山——以傳世宋元名作為例




                   太湖地區富饒、優美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許多藝術家,太湖也作為常見的主題出現在歷朝歷代的畫家筆下。傳
               世作品中最早以太湖為描繪對象的應屬現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的南宋夏圭《洞庭秋月圖》。夏圭,活動於十二世紀
               末至十三世紀初,字禹玉,浙江杭州人。南宋四大家之一,作畫構圖多以半邊取景,空間擴大,近景突出,遠景清
               淡,人稱「半邊」。此作左下角出兀石一對,石頭以濕筆斧披皴完成,三棵盤根錯節的樹木附著其上,樹枝搖動,
               似有風來。位於左下角的近景僅佔據畫面不到五分之一的面積,屬於典型的一角式構圖。中景遠景均是大段留白表
               現湖水,只有遠方小小一湖心島,其上樹木叢生,水汽彌漫,亦真亦幻。

                   元代之後,蘇州成為文人畫興盛的中心地區太湖開始頻繁出現在畫家筆下。元代數位大家,趙孟頫、王蒙祖孫
               皆為湖州人,黃公望為常熟人,倪瓚為無錫人,吳鎮為嘉興人,這些地區距離太湖皆不過數十裏之距,故而他們也
               都留下了與太湖相關之佳作。陸儼少在《洞庭西山圖卷》長跋中提到的請援「趙魏國故事」,即指趙孟頫所繪《東
               西兩洞庭圖》,含《洞庭東山圖》與《洞庭西山圖》兩件,惜後者已佚,現僅有《洞庭東山圖》收藏於上海博物
               館。畫面題識「洞庭波兮山崨嶪,川可濟兮不可以涉。木蘭為舟兮桂為楫,渺餘懷兮風一葉。子昂」,另有乾隆題
               跋「三湘七澤杳難分,恍見微風落葉紛。誰識王孫多意緒,月明波冷予湘君。」畫面描繪洞庭東山半島延伸於太湖
               之景,主體三面環水者即為洞庭東山,畫家以董巨一路手法狀寫其貌峰巒迷茫,山勢峻拔,其下的太湖水面寬闊,
               微波蕩漾,一葉扁舟披波而渡。整幅設色清雅,用筆含蓄,湖面波紋描繪精細,實屬用心之作。

                   太湖,舊稱具區,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王蒙《具區林屋圖》表現的是太湖洞庭西山林屋景致。畫面右上角
               隸書自題「具區林屋」,下署「叔明為日章畫」,玉池有董其昌題跋,作品收入《石渠寶笈》。畫家截取東山林屋
               一個小局部,玲瓏的洞壑、層疊的山石、繁密的樹林、錯落的村捨和粼粼水波填滿了整幅畫面,四周全用山石樹木
               塞住,幾至密不透風,構圖之奇頗為少見。但左下角、右上角兩片水面巧妙的留出空隙,並有呼應之妙,使得整幅
               並無壓迫之感。右下方樹林下高士鄰水倚樹而坐,似正欣賞眼前的美景,水灣中一葦小舟蕩漾,水榭間高士獨坐,
               臨水讀書,數座房屋掩映在山巒樹木間,村民忙碌其中,一派生活景象。畫中山石以其擅長的幹筆牛毛皴皴擦,樹
               葉則以紅、黃、綠相間,對比突出,秋意滿滿,

                                                                       吳鎮《洞庭漁隱圖》作於1341年,畫家
                                                                   六十二歲時,自題「洞庭湖上晚風生,風攪
                                                                   湖心一葉橫,蘭棹穩,草花新,只釣鱸魚不
                                                                   釣名。至正元年秋力月,梅花道人並書」,
                                                                   並有乾隆題詩「木葉微飄秋興生,牢騷意與
                                                                   大江橫。閑鷗最是忘機者,也識煙波釣叟
                                                                   名。乾隆丁卯(1747年)夏五禦題,即用圖間元
                                                                   韻」曾經項子京收藏,入內府後收入《石渠
                                                                   寶笈》。畫面採用類似倪瓚的一江兩岸式構
                                                                   圖繪太湖景色,遠景秋巒蔥郁,草木華滋,
                                                                   近景長鬆勁拔湖上漁舟細小如葉,飄浮於水
                                                                   面。山石作披麻皴再加濕筆濃墨點苔,濃淡
                                                                   墨相互生髮,營造一片水墨氤氳、幽閒澹遠
               元  王蒙《具區林屋圖》,(台北)故         宋 夏圭 《洞庭秋月圖》,(美國)        的情致。
               宮博物院藏                      弗利爾美術館藏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