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1 - 中国书画夜场
P. 121
眾所周知,以歷史人物故實與山水畫相結合是傅抱石的繪畫習慣。他注重氣氛的烘托,將高士置於枯樹寒林
間,清疏蕭瑟,更顯高古氣象,人物、景物層次分明,節奏韻律拿捏到位,空間寬闊,佈置合理,賦予畫面以全新
的意境。人曰:「樹枝的畫面分割感,是平面構成的黃金律之美感。」《雪山行旅》中,傅抱石將樹木枝幹的線條
表現運用極致,充分展示了線條的節律之美。林木排列組合極見秩序,枝幹粗細,伸展交疊姿態不一,呈交錯變
化,位置經營於微妙中盡見佈局之妙,而筆墨收放自如,突破中鋒、側鋒傳統樹法,下筆如風馳電掣,縱橫交錯,
或拖長線,或掃飛白,隨勢而動,韻律豐富,濃淡、乾濕之間盡顯挺拔之姿。而點景人物則是輔助,幾乎淹沒於林
木之間,但也不敢懈怠,峨冠博帶、寬袍大袖,信步徜徉,無論是造型、開臉,還是衣飾細節,亂中求整,精中有
細,各得其神,能將人物的仙風道骨之韻表達得惟妙惟肖。這種人物與山水互為映襯、精緻與粗放的對比趣味,引
人入勝,堪稱精心。
對於線條的運用,傅抱石創造力非同凡響,引來老舍在《傅抱石先生的畫》中嘖嘖稱贊:「凡是有意改造中
國繪畫的都應當第一,去把握到中國畫的筆力,有此筆力,中國畫才能永遠與眾不同,在全世界的繪事中保持住他
特有的優越與崇高……畫人物的筆力就是每個中國畫家所應有的。有此筆力,才有了美的馬達,騰空潛水無往不利
矣。可是,國內能有幾人有此筆力呢?這就是使我們在希望他從事改造創作之中而不能不佩服他的造詣之深了。」
抑如《雪山行旅》,傅抱石追求「線性」,融合破筆散鋒,兼用多種筆法,「力求奔放生動,使筆與墨溶合、墨與
色溶合,而使畫面有一種雄渾的意味及飛揚之氣勢」, 充滿著剛勁的力和寫意的美。
誠然,傅抱石喜酒,美酒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這裡,他畫寒林沽酒,也畫淵明沽酒,似乎也在畫自己,互相
傾訴,可謂意氣志趣相投了。於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之境躍然紙上。所以,有人如此形容《雪
山行旅》:「疏林薄霧之間,陶淵明與書童沽酒、吟詩,緩步前行,畫面靜謐散淡,人物飄逸自然,情境和心境融
而為一」,令人彷彿置身於一個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心靈獲得無比的寧靜與慰藉。雖是時空畛域,傅抱石卻心手
相應,氣息相契……
綜合觀察,傅抱石一生創作雪景山水為數不多,故《雪山行旅》甚為難得,正如傅二石所雲:「此幀雪景山水
以其獨特之皴法,加以淡墨烘托,便寒氣襲人,可謂神來之筆也。」他以散鋒率意之筆成功地描繪了高人逸士的典
雅之景,也營造出雪山寒林的清冷幽深之韻,雖面貌已然不同於古人,卻神完氣足,具有同樣直指人心的力量。
1942年傅抱石與一家人在重慶「金剛坡下山齋」 傅抱石 約1948年作 淵明沽酒 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