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二十世纪艺术夜场
P. 43
艺术思想。如果说1960年代,正 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形式
值壮年的吴冠中爱新枝的挺拔、 意味,其涂抹的笔触效果使
俊秀;那么进入1970年代,在 得倒影近乎凝固在了水面之
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和磨练后,吴 上,简逸的用笔更进一步区
冠中则变得钟爱老树。他爱老树 别于实景形象生动、细致的
历史底蕴深厚,更爱其苍劲形象 表现手法。对此,吴冠中曾
启发创作灵感,在他踏遍天涯的 总结过此类图式的创作经
旅程中,海南岛之大榕树、苏州 验:“一棵斜卧水边的树及
司徒庙汉柏、泰山五大夫松…… 树之倒影,树与树之倒影构
都一一摄入画中。吴冠中于《老 成有意味的线之组合时,必
树》中写到:“我爱老树,不是 须抛弃树与影之间绝对的投
为了珍视它的年轮,说穿了是爱 影规律之约束”。远景用轻
其形象苍劲之美”。 松快笔绘出青翠郁蓊的树林
环绕下的三两屋舍,色彩明 吴冠中《故宫白皮松》1975年 布面 油画
1970年代也是吴冠中艺术生涯上 快,虚实有致。远处天空的 72.5×54 cm.
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在这个时期 浅灰色,颇有山水画中的留 中国嘉德,华郦藏臻——亚洲重要私人收
藏专场,2018年11月21日,Lot 1501
吴冠中《故宫白皮松》 他的表现形式发生明显的突破和 白意味,在群山中留下呼吸 成交价:RMB 28,750,000
1976年 麻布 油画 迈进,由具象转变为过渡至半抽
91.5×56.5 cm. 中国美术馆藏 的空间。
象,在表现“形象”的同时,也
呈现出具象风景隐含的几何、色彩美,攀上其油画创作的首个高 这些形式设计无疑让本作从根本上区别于复原式对景写生,而是凝
峰。创作于1977年的《静溪树影》是吴冠中70年代一件饶有趣味 结着吴冠中对风景画创作的探索经验。吴冠中曾谈到:“我作风景
的油画,与同时期的“故宫白皮松”、“榕树”以及90年代的“汉 画往往是先有形式,先发现具有形象特色的对象,再考虑其在特定
柏”、“紫藤”同列为吴氏“老树”题材的翘楚佳作。吴冠中于其 环境中的意境”。本作中,老树与倒影这组同源物象所衍生出的不
中展现出明显的形式美感意识,且已然在油画布上的操作中“感到 同视觉质感,令他得以在“线的组织及拥抱、层次的递变及穿插”
沉湎于水墨韵味的追求”,是一件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间施展他对形式美的思考。
《静溪树影》采用了吴冠中最喜爱的“前树后景”构图,古树与河 自1974年,吴冠中开始用水墨作画,其艺术赛道上,水墨画便开始
流中的倒影占据了几乎所有前景,这使得古树几欲跃出布面之上。 与油画并进。《静溪树影》的色彩和条线营造彰显了吴冠中“水陆
老树雄浑遒劲,主干粗壮如轮,卧松般自右方横向斜出,枝桠或弧 兼程”、回溯中国书画传统的写意因子。细看张弛有度、笔走龙蛇
生屈曲,或逆向回探, 般的枝条表现,如张旭狂草般随性、洒脱;色彩的组合上则以黑、
犹如潜龙出渊,细枝瘦 白、灰为主,使得画面浸透着一股淡雅的美感。远山、树冠以及水
硬诘屈,如探爪出风, 岸近乎晕染式的塑造,吴冠中惯用的鲜亮色点仅零星点缀,更加赋
神龙气魄跃现,磅礡摄 予了作品以水墨画的流动性和清逸。
人。吴冠中用深浅不同
的大面积褐色块皴擦出 吴冠中创作《静溪树影》时中国已经拨乱反正,即将迎来改革开
了老树的枝干肌理,再 放,整个神州大地充满了对于未来的期待。而画中的老树有着沧桑
一层层地在树干上反复 的质感,但也有着柔嫩的枝头和新叶,吴冠中以笔墨晕染的趣味使
堆叠,在树影婆娑之间 的老树的枝干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远处的山峰依稀可以看到皑皑
留往 了 春去秋 来的 痕 白雪的印记,但瓦舍间已现春意,绿色的姿态使的古老的山河有了
迹。在吴冠中看来,古 春天的气息。而那棵扎根村头的老树也发出了新的枝条,吴冠中以
树不仅是具体的物象, 传统山水画的趣味让老树活力再现。而这一切也正印证了那个充满
它们有着内在的精神, 激情与活力的时代,万物都照耀在了春日的暖阳下。
经历沧桑,已经超越了
吴冠中在写景之同时,隐含时代新风,写景言情,成就一种“包含
肌体的束缚。
莫里斯·郁特里罗《Butte Pinson》 生命情境和人生感悟的风景作品”。美术评论称许吴冠中的风景画
约1905年至1908年 纸板 油画 48×37 cm.
巴黎橘园美术馆藏 河面上倒映着的树影则 是“生命的风景”,《静溪树影》恰是这个赞语的具体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