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0 - 中国书画夜场
P. 170
2542
李可染 1907-1989 萬花凋謝餘梅妍
Li Keran Persons in the Plum blossom
鏡心 設色紙本 1979年作
mounted; ink and color on paper
1
3
69×44 cm. 27 /8×17 /8 in. 约2.7平尺
RMB: 1,000,000-1,200,000
【題識】萬花凋謝餘梅妍。一九七九年,孟熹先生正之,可染。
【印文】可染、李、師牛堂、陳言務去
【說明】上款人林孟熹(1928-2006),祖籍廣東番禺。195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政治系,主修國際法。畢業後分
配至中央宣傳部,後調外交部國際關係研究所。20世紀70年代末他舉家遷往香港,投身工商界。林孟
熹先生早歲出入一代宗師葉恭綽之門,受到熏陶和影響,對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書畫收藏頗有興趣。
他與大陸、香港許多近現代畫家多有交往,並邀請一些畫家到北美、港澳等地訪問,故直接得到書畫
家的許多饋贈佳作。
畫此景時,不一定完全是此時、此地的情景,也包括過去的類似此景的感受。
—李可染
「人在萬點梅花中」是李可染十分喜愛的題材,類似的構圖模式最早見於20世紀60年代初,畫家運用藝術想象
力,將多種景物移植在一起:無錫梅園盛開的紅梅進入蘇州拙政園內,園內的假山亦變成桂林的奇峰怪石。在這類
畫作中,畫家省略了無關宏旨的細節,也不再拘泥於絕對的寫實,將這些分屬不同地域卻極富表現性的景物融為一
體,按照心中生成的意象重新組合,呈現出新的格局與意境,這是一種有趣的實驗,在「重置」中拓展了藝術表現
空間,正體現出畫家在60年代的「採一煉十」的藝術主張。
此幅中,畫面構圖飽滿,圖中背靠假山,聳若巨岩,前沿水閣迴廊,半山有亭翼然,遊人置身其中,游目處,
紅梅萬朵,盈枝綻放,燦爛若霞。梅花以胭脂點染,筆肚稍留水分,筆尖沾色,順樹枝結構依勢點染,基本上不調
整用筆方向,只做大小、疏密、濃淡、枯濕的變化,花點又被水或者淡色化開一些,竭盡變化;山石則用濃淡水墨
層層渲染,壓一壓火氣,與梅花的艷麗形成鮮明對比;點景的涼亭、人物雖簡,但也用筆精心,筆筆到位,掩映於
滿園梅花中,富有生活氣息,可稱點睛之筆;畫面上方的題詩「萬花凋謝餘梅妍」,甚為罕見。以行書寫之,長短
錯落,筆勢多變,與虯曲的梅枝相映成趣。整體而言,此幅章法新穎巧妙,筆墨老辣恣放,在極簡的素材中表現出
了意境的獨特性和造型的豐富性。正如畫家所言:「要表達意境,就必須千方百計地進行意匠加工,只有有了高強
的意匠,才能充分地以自己的思想感情感染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