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中国书画夜场
P. 172
2543 李可染 1907-1989 雨後飛瀑圖
「我以前畫過一個瀑布,瀑布是主體,是第一位
的;亭子是第二位的;樹是第三位的;岩石、灌木是第
四位的等。從明暗關係講,瀑布,最亮的,亭子次之,
然後才是樹、岩石,按一、二、三、四排下去,明暗層
次很清楚。如果在岩石部分留出空白,就會使主體瀑布
不突出。為了突出主體,次亮部分都要壓下去,色階不
亂、層次分明、整體感強,主體就能明顯突出。」
—李可染
李可染在瀑布下
20世紀70年代,李可染創作了多幅井岡山題材的作品。接受創作任務的時候,他還沒
有去過井岡山,這些作品都是根據照片資料來創作的。後來他去井岡山寫生,發現井岡山
的樹木太蔥蘢,整個山上看不到一塊石頭,甚至沒有一點土壤暴露出來,並且陰雨連綿,
煙霧蒙蒙,山上總是濕漉漉的。李可染突然覺得沒有一種傳統的筆墨表現過這樣的對象,
一時不知道怎麼下手。這個時候,進入晚年的李可染開始了新的探索。他用了十年的時
間,攻克了如何表現「密林煙樹」這一藝術上的難題。
80年代可染先生的山水作品大體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山河壯麗型。《陽朔》、《陽
朔勝景圖》、《黃山煙雲》、《無盡江山入畫圖》、《千岩競秀萬壑爭流圖》,都通過高
度的藝術概括,突出了山體的沈雄,江水的和天光的明亮,黑密肥腴卻又嵐光四射,具有
山水畫紀念碑的氣勢。另一種是密林煙樹型,《樹杪百重泉》、《雨余樹色潤》、《山靜
瀑聲喧》和《黃昏待月明》,則以林蔭深處墨法積破的豐富層次,在迷離幽深的空間中,
襯出逆光的樹冠邊緣,以及歡快奔流的白亮亮的溪水流泉,給人以寧靜中的喧嘩,幽暗中
的明媚。普遍的特點是整體感強烈,山川渾厚,空間幽深,墨韻蒼茫,氣格雄渾,佈局飽
滿。觀賞這些作品,不免有「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之感。
晚年的李可染,強烈意識到自己在中國畫道路上依然是一名「白髮學童」。他在1986
年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個人作品展上寫下的兩句話:「我不依靠甚麼天才,我是困而知
之,我是一個苦學派」,此時李可染已是79歲高齡。「苦學派」的概念成為李可染晚年心
境的寫照,他不止一次對人說「我是時間上的窮人」,有一種緊迫感促使他更加勤奮、超
負荷地工作。他感到自己的許多想法來不及完成了,需要靠一種集體的力量接力做下去,
將自己開闢的道路拓展下去。
觀此幅《雨後飛瀑圖》筆墨及構圖,亦應屬於其「飛瀑山水」系列的構圖,同樣題材
反復創作與研究,體現的是李可染筆耕不輟、學無止境的精神。本幅作品有著一片空山新
雨之感,上題有:「雨余樹色潤,山靜瀑聲喧。」屋瓦、涼亭、拱 橋點綴其中,令人如身
臨如詩世界;使觀者如聞泉聲、營役頓忘;有欲游欲居出塵之想。李可染先生晚年畫藝和
書 法已臻化境,熟能生拙。這種雨後清新畫境的藝術效果,正是先生晚年寄情山水的得心
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