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6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P. 216
识 廿八年春,追忆罗浮山色。悲鸿。
税 730 印 江南布衣、为人性癖
鉴藏印 ***岁次壬戌、蔡辰洋王钏如夫妇同珍藏、曾经张宗宪拥有
色 山 罗 浮
徐 鸿 悲 色 纸 本 立 轴 设 版 《张宗宪藏中国近现代书画》,第 80-81 页,香港苏富比,2002 年版。
来 源 张宗宪先生为庆祝中国嘉德成立三十周年特友情提供本幅。
明 1. 本幅经蔡辰洋、张宗宪先生递藏。
1895 2. 徐悲鸿 1937 年 5 月应广东省教育厅之邀,在广州市省立民众教育馆举行
|
1953 个人画展。6 月 2 日离开广州北上长沙。期间徐悲鸿得暇游览罗浮山,饱览
罗浮胜景。此件即为两年后徐悲鸿忆写罗浮景致之作。
作
1939 年
据《后汉书·郡县志》记载:“博罗有罗山,以浮山自会稽浮来傅之,故名罗浮”。
“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历史文化,罗浮山都是当之无愧的‘岭南第一山’, 这里
不仅山水绮丽,风兴优美,而且神话、古迹繁多,素有“洞天福地”之称。山上寺
观遍立,原有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等宗教建筑。悠久的历史使罗浮山成了一
座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名山,引来众多名人先后造访。儒释道三家齐聚,罗
浮也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葛洪、谢灵运、李白、杜甫、李贺、刘禹锡、韩愈、柳宗
元、苏轼、杨万里、汤显祖、屈大钧……历代都有文人为罗浮山倾倒,纷纷用诗词
描述自己对罗浮山的向往或者登临罗浮的欢欣。 这里不仅风景优美, 更拥有 “师
雄梦梅”“东坡啖荔”“安期天饮”“稚川炼丹”“天龙王梦” 等令人神往的传
说。 不仅有诗文传世, 更有无数画家为罗浮山留下丹青墨宝。 清初著名画家、 名列
“四僧” 之一的石涛便有罗浮山绘画册页存世。 近代的徐悲鸿、 齐白石等大家均
画过罗浮山。 新中国成立后, 李可染、 谢稚柳、 关山月等画家都曾游览罗浮山并
进行书画创作。
根据徐悲鸿年谱所记, 1937年11月, 徐悲鸿在广州、 香港等地举办画展, 并在展览
之余游览了岭南的诸多胜迹。 此幅 《罗浮山色》 即为1939年春, 徐悲鸿先生追忆
罗浮山色之力作。 根据此幅作品右下角之三方鉴藏印 “***岁次壬戌、蔡辰洋王
钏如夫妇同珍藏、 曾经张宗宪拥有 “可知, 此作曾被蔡辰洋王钏如夫妇珍藏,
蔡辰洋 ( 1949-2016) , 台湾苗栗县竹南镇人, 企业家蔡万春第三子 , 国泰集团第
二代, 自号 “寒舍主人 ” , 寒舍集团创办人。 后又被香港著名收藏家张宗宪先生收
出版物封面
藏。
从构图来看, 此幅作品的画面上方以水墨速写的方式营造出罗浮山中云雾缭绕
的山树之景色, 远景处用淡墨和花青及石绿绘之, 用赭石色绘出山体之颜色, 并
用中锋着墨色, 绘出远山之树林; 中景处用留白营造出深山处的朦胧烟雾之境;
近景处所绘两棵姿态各异之苍天大树, 树干略施勾勒, 叶片失去形状, 而以浓淡
墨染出一种被大雨浇灌的氛围, 地面及山体背景也用淡墨赭石色涂抹; 画家在
Xu Beihong 树下绘一高士身着蓝衣长衫, 静坐在此, 眺望远方; 溪石旁用墨色和赭石色绘凉
The Landscape of Luofu 亭一个 。 整幅画面景色宜人, 有种身临其境之态, 整个空间基本上混融为一体,
Hanging scroll;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正是天地鸿蒙, 万物复生, 这种快捷随意、 不拘小节的创作, 将罗浮山的景色和
Signed Beihong, dated 1939, with 2 artist seals
. × cm. × in. ჿ . Ԅ 风光定格在一个永恒的时刻, 画法及构景法在徐悲鸿的作品中都极为少见, 甚为
难得。
RMB: 6,000,000-8,000,000
USD: 869,600-1,159,400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The item is held under the bonded status, please check the NOTICE
ON AUCTION OF BONDED LOTS in this catalogue for details.
200 |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