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1 - 观美——中国书画专场
P. 151

胡適、王重民往來於20             August Wittfogel,1896-1988)是20世紀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
                                     世紀40年代極其密集的             和東方研究專家,法蘭克福學派早期成員,冷戰時期著名的爭
                                     書信,體現了現代學術領             議人物。其1957年出版的著作《東方專制主義——對於極
                                     域學者交往的一種方式。             權力量的比較研究》曾在國際學界名譟一時。
                                     在現代知名學者中,能長             馮家升(1904-1970)為中國民族史學家,王毓銓(1910-
                                     期借助於這一「手段」,             2002)為胡適弟子輩中明史研究領域的專家。
                                     一絲不苟於深層學術切              胡適在致王重民的信中談到自己重要的治學方法:讀書治學
                                     磋,你來我往,即或見解             須養成「勤、謹、和、緩」的良好習慣。胡適曾多次提到這
                                     相左而始終心有靈犀的,             四字訣的治學方法,並曾這樣詮釋:「勤」:就是不偷懶,不
                                     則不多見。                   走捷徑,要切切實實,辛辛苦苦的去做。「謹」:就是謹慎,
           1941年胡适在点校中国文史书籍                                  不粗心,不苟且,不潦草,舉一例,立一證,下一結論,都
                                     胡適與王重民有很多相似             不苟且,即是謹,即是「敬謹」。「和」:就是不要發脾氣,
          之處。兩人都是蜚聲海內外的著名學者。胡適長期致力於學                         不要武斷,要虛心,要和和平平,腦筋不存成見,不以成見
          術研究。王重民不止涉獵領域廣泛,且碩果累累,堪稱著作                         來觀察事實,不以成見來對待人。「緩」:就是不要忙,不輕
          等身。胡適與王重民還是教育家。他們都曾經長期從事教育                         易下結論。如果沒有緩的習慣,前面三個字就不容易做到。
          事業,並且都與北京大學有著難以割捨的不解之緣。                            是要嚴謹,要緩。
                                                             胡適的治學態度與方法,至今仍是寶貴的精神遺產。
          胡適與諸位學者往來書信超過兩百封的僅顧頡剛、楊聯陞、
          王重民三人。本件胡適與王重民之間毛筆信函,寫於1943                        朱家驊(1893-1963),字騮
          年,正是兩人通信頻次緊密的時期。                                   先、湘麐,浙江湖州人,中國教
                                                             育界、學術界的泰斗、外交界的耆
                          王重民(1903-1975),中國古文獻學              宿,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中
                          家、目錄學家、版本學家、圖書館學教                  國現代化的先驅,然以其特出的聰
                          育家、敦煌學家。曾化名鑒,字有三,                  明才智和過人的精力,擔當過教
                          號冷廬主人。河北高陽縣人。                      育、學術、政府、政黨等多項重要
                                                             職務,與中國政局的演變有密不可
                          胡適信中提到的恆先生為美國漢學家恆                  分的關係,影響現代中國甚巨。
          慕義。恆慕義(1884-1975),美國著名漢學家。1915年                    朱家驊一生對胡適相當尊敬。1948年,時局動蕩,處於社
          被公理會派到中國山西汾州(今汾陽)明義中學教英文,                          會大變革中的文化人將何去何從?大道以多歧亡羊,在自顧
          任汾陽中學首任校長,後在燕京大學任教。1927年返美,                        不暇的風雲變幻中,「君子」胡適所關心的不是自身安危,
          1928年赴華盛頓任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主任。上個世紀                        而是中國現代教育的未來,關心著東北國立四校分開辦校的
          30年代,在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發起組織下,任《清代名人                        實際問題。胡適在信中對已擔任政屆要職員發的朱家驊諄諄
          傳略》(1644-1912)主編,該著1943—1944年於華盛頓                  囑咐,希望在經費等實際問題上幫著解決東北四校分開辦校
          出版,胡適為之撰寫序言。《清代名人傳略》是美國漢學界                         的問題,殷殷之情溢於言表。
          代表著作,是在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之下,由恆慕義召集來                         胡適一生身體力行,踐行自己的教育主張。胡適在心中所提
          自中國、日本及美國的50位學者耗費8年時間完成;每篇傳                        到的陳克孚、鄭天挺(毅生)、鄭華熾(華熾)、田培林
          記末尾附資料來源。全書集當時國內外研究之大成,彌補了                         (伯蒼)、杭立武(立武)、魏如恕,皆為民國時期教育界
          漢滿文史料不足之處。出版後在國際學術界有較大影響,一                         的中堅力量,他們多為胡適的友朋弟子輩,且均為一時翹
          直被列為重要參考書。                                         楚。舊中國能從災難深重中重生,迸發出民族不朽的力量,
          另一位Wittfogel,中文譯為卡爾·奧古斯特·魏特夫(Karl                  這些光芒久掩的一代學人,才是歷史天空中最耀眼的群星。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