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中国书画夜场
P. 24

1978年定居台北摩耶精舍之後,張大千進入藝術生涯的最後一個階段,此前因眼疾影響,難以維持精細的風格,加之1956
       年遊歷歐洲,更與現代主義大師畢加索晤面,受到了西方現代藝術的啓發,遂別開生面,成功變法,醖釀出抽象風格的大寫意
       山水。若細究其中技法的不同,又可分為潑墨、潑彩和半潑半皴等門類。居台時期,半潑半皴成為他作品的主流,如大千晚年
       巨製《廬山圖》即用此格。有別於潑彩特別突出畫面內容的塊面感,半潑半皴雖然也運用顏色罩染,仍然先完整地佈置結構,
       呈現細節,將隨機天成與用心經營熔於一爐,反映了張氏在晚年重新回歸傳統筆墨的藝術路徑,堪稱張大千終極面貌的體現。

          本幅即是半皴半潑畫風的體現,筆法以皴為主,以潑為輔,構圖不徇舊例,自出機杼,呈環抱之勢,先用墨筆大致勾勒
       岡巒林木,繼而以墨、赭石、花青潑染,隨後再次勾勒、皴擦出丘巒的陰陽相背,顯得老筆紛披,渾厚沈著。畫家題跋引《荊
       州記》龐德公典故,記東漢末年龐統與隱居襄陽一帶的名士司馬徽隔水相望,常常歡聚,或蕩舟,或涉水相訪,了無牽掛,安
       閒自得。畫中兩舟相接,高士坐船頭而語,或正隱喻張大千和周樹聲的情誼,古事今情,可謂融合無間。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