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无问西东1900-2000: 中国当代艺术特别专场
P. 63

画与文本共有的隐喻连结起来,虚构一个新的视觉体系。知识作为
                                                               绘画的养份,自然闪现,抑或作为一个恰当的背景,激发出艺术家
                                                               的想象力。一个故事,一个词语,都会成为这样的诱因。

                                                               《流浪者》创作于2017年,标题“流浪者”在文本上是一个极具
                                                               张力的词汇:在纪伯伦(Kahlil  Gibran)的同名散文诗中,他同流
                                                               浪者相处十分愉悦,“因为他身上自有一种沉静和一种神秘”;而
                                                               在拉兹·卡普尔(Raj  Kapoor)的镜头下,流浪者拉兹更具现实意
                                                               味—一个被社会抛弃的,浑身污垢,并以捡拾垃圾为食的边缘群
                                                               体。两种截然相反的语义在“流浪者”一词中混杂,最终凝结在翟
               翟倞的工作台一角                                        倞的创作里。

           翟倞的绘画常常充满着“前现代式”的原初色感,单纯的色彩让颜
           色本身充满空间的同时,也在不断简化着作品的结构——空间和叙
           事。相较将形式作为创作的出发点,翟倞更看重作品的文本意义。
           他以直觉式的判断,将文本与视觉融入到绘画这一看似传统的媒介
           之中,作品由此呈现出极强的叙事性与思辨性。此次上拍的《流浪
           者》在视觉上便带有翟倞创作的一贯特点——单纯的原色。

           这位生于1983年的艺术家,先后在四川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接
           受专业艺术教育,而在绘画之外,翟倞在阅读上花了大量心力。自
           中学起,他便对历史、文学等相关的文本拥有极其强烈的兴趣,在
           庞杂的知识体系中,他跳跃式地挑选主题,继而从文本出发,将绘












                                                                       翟倞《归乡人》 2017年 布面油画 135×85 cm.

                                                               在这幅画中,流浪者面对观者,一只手拿吉他,另一只手则伸向面
                                                               部,不知所以,他的眼前是一片由浅色构成的土地。深色的躯体暗
                                                               示着流浪者的身份,宽厚的身材与吉他所隐含的曼妙,以及土地轻
                                                               灵的质地形成张力。作为一个流浪者,他是在承受生活的沉重,还
                                                               是在对社会的逃逸中,获得完全的自由?这是《流浪者》为观者抛
                                                               出的疑问,或许也是翟倞对“流浪者”一词的回应。而他自始至终
                 翟倞《哲学家》2015年 布面油画 170×156 cm.                 关注的都是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虚构一个世界”。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