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4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 · 近现代
P. 254

题  识  湖山晴霁。九十一叟宾虹,甲午。
                    261                               钤  印  黄宾虹、黄山山中人
                                                      鉴藏印  志群斋藏
                      霁 晴 山 湖
                黄宾虹        心 镜                        出  版   1.《南黄北齐——黄宾虹齐白石书画选》,第 145 页,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 年版。
                             设
                           本 纸 色                             2.《浙江四大家》 (二) ,第 163 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年版。
                                                             3.《虹叟书画集·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第 381 页,浙江人民美
                                                             术出版社,2014 年版。
               1865
                |
               1955        甲 午                        来  源   北京 2006 年春季拍卖会,第 401 号拍品。
                           (

                                                      说  明   1. 本幅为港岛郭氏志群斋旧藏。郭志权(b.1938) ,原籍广东中山,香港永安
                           )                                 集团前任主席。雅好书画,收藏丰精。
                          1954 年
                           作                                 2. 本幅被列入中国美术学院 2005 年历代名家经典作品鉴赏课程。





                                                      《湖山晴霁》作于1954年黄宾虹九十岁时,体现出画家最晚年不断突破自我、继

                                                      续创新的艺术追求。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宾翁的创作非但没有落进神气衰竭的
                                                      窠臼,反而活力泉涌,画艺入炉火纯青之境。就技法而言,他在点、线和墨法的运
                                                      用上极尽丰富,并且在笔墨运动的韵律上试验新的节奏和方向感。
                                                      傅雷曾在1940年代致黄宾虹的信札中提到:“先生所述董、巨两家用笔,愚见大
                                                      可藉以说明吾公手法,且亦与前世纪末叶西洋印象派面目类似……致力于明中
                                                      有暗,暗中有明之表现,同时并采用原色敷彩,不复先事调色,笔法亦趋于纵横
                                                      理乱之途,近视几无物象可寻,惟远观始景物粲然,五光十色,蔚为奇观,变幻

                                                      浮动达于极点。”黄宾虹的这种艺术表现可说是中国山水的“印象主义”,已经
                                                      摆脱了对具象山水的模拟,也超脱出传统皴法的限制,实现了山水的重新建构。
                                                      以此画观之,堂堂鼎立的山势贯穿上下,山形不求妍秀,而是透露出“重、拙、
                                                      大”的艺术精神,在密实之余,又处处透露出灵活,毫无拥塞之气。层层叠加的
                                                      笔墨,或旋转,或攒聚,老笔纷披,有如刀刻斧斫,在醒破纸面的同时,营造出雕
                                                      塑般的质感。
                                                      黄宾虹强调用笔,曾在《中国画之特异》中写到:“古之笔法,今称线条,图画本
                                                      源,即基于此。善论画者,必先用笔。”体现在作品中,他以颇有韧性的枯笔勾
                                                      勒山骨,突出了书写性的感觉,弱化皴染之法,代以层层累积的长条短线,以浓

                                                      破淡,时涩时湿,水墨融洽,自然氤氲,倍添山水之活气,正合明末清初画家恽
                                                      向之画语:“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
                                                      是笔”。而画家以花青和赭石进行跳跃性设色的方式,也实践了“丹青隐墨墨隐
                                                      水”的美学追求,令整个画面深沉静穆,是其最晚年作品的色彩特征,在晚年诸
                                                      作中洵为上品。




           Huang Binhong
           Landscape
            Mounted for framing;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Signed Binhong, dated 1952,with 2 artist seals and 1 collector seal
              . ×   cm.     / ×    /  in. ჿ . ௜Ԅ

           RMB: 3,500,000-4,500,000
           USD: 486,100-625,000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