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
P. 23

自武陵打渔人至南阳刘子骥,桃花源早已是无迹可寻,而泛舟江上的楫棹之声千年来不绝如缕,

                  纵然“不复得路”,世人对桃花源的欣然向往却是一脉相承。

                      明人吴伯玉,善习山水,所做细笔工画《桃源图咏》,有朱之蕃细楷书古今桃源诗词于卷后。
                  丹青相佐,翰墨相承,一书一画之中,文人墨客对桃源风物的痴痴念念跃然纸上。

                      吴尔成,字伯玉,号玄水。江苏华亭人。万历三十二年 (1604) 进士,官至光禄寺 丞,松江名士,

                  诸生时期名扬江南,有生徒二百余人,善作山水。董其昌谈书论画之 挚友,两人曾合作山水轴,董
                  称赞为“元气淋漓,笔法苍秀”。

                      题识:万历辛丑(1601 年)冬日,延陵吴伯玉写。  钤印:吴伯玉、长贞氏

                      朱之蕃,字元介,一作元升,号兰嵎。先祖世居茌平 ( 今属山东 ),著籍金陵。明代 大臣、书画

                  家。万历二十三年 (1595)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官谕德、庶子、少 詹事,进为礼部侍郎,改吏部。

                  工绘画,竹石兼东坡神韵,山水酷似米芾等大家,又工书法,真、行书师法赵孟頫,得颜真卿、文
                  徵明笔意。出使朝鲜,其国人乞书以貂参为贽,厚获以归,尽买法书名画古器,收藏之富埒于宝晋斋。

                  好友顾起元 (1565- 1628,著名金石、书法家 ) 曾说 :“公挥翰若飞,顷刻而尽,余尝谓自临池以来,书

                  之敏疾,未有如公者也。”
                      桃源母题既饱含了“无为而治”的道家风貌,又蕴藏着“天下大同”的儒家思想,其中的“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之境,构筑了一方“男有分,女有归,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乌托邦世界。加之苏轼、

                  朱熹等名流巨擘对陶渊明的推崇备至——无论是赞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廓然正气,还是追慕

                  他高蹈远举、寄情琴酒的风流气度,都使之成为了一个重有具象意义的文化符号。古往今来的创作

                  者在诗画之中绘就桃源山水,不断将其征引、赓续、唱和,佐茶佐酒,融入笔墨丹青或园林设计,
                  借以传达个中理想和精神趣味。

                      元代王蒙曾作《桃源春晓图》,以重峦叠嶂掩映层层楼阁,凸显溪流渔舟与缤纷桃花,渔郎撑棹,

                  徐行于江水之上,远山叠嶂,桃花齐绽吐英。
                      而吴伯玉的《桃源图咏》则依照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原文描述,横卷慢展,绘就了一幅“桃

                  源溪岸、渔人寻访、老者稚子相迎、良田美宅、村民耕织劳作”的祥和画面。溪山朗俊、林壑有致、

                  苍松翠柏斜倚生姿 ; 人物勾勒细腻,老者颔首依仗,幼子雀跃欢欣,其余人物顾盼之间皆有妙制。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