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
P. 22

为后世问津者,绘此卷桃花源



                                                                 —明吴伯玉、朱之蕃《桃源图咏》




                                                                                                       文 / 稻荷






                    世间先有问津者,而后才有桃花源。

                    不忍后人再如屈子临江失意,或效阮籍穷途而哭,东晋陶渊明在士族没落、军阀混战的时代,

               用纪实文学的笔法创作了一部写给成年人的童话——《桃花源诗并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有时间,有地点,有身世背景。又怕熙熙攘攘之人因现实功利而未敢置信,陶渊明将两岸风貌
               一一标记,引得读者在落英缤纷中一路寻踪,随一棹轻舟一往而深,直至桃花溪水的源头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仿佛若有光”——这个千年来在多少人心中留存了一缕光的世界,就这样徐徐开启,正如老
               子描述的“鸡犬之声相闻”的世外村落,男女老少穿戴陌生的衣饰,面容之上是不落羁网的怡然自得。

                    见渔人,乃大惊 ;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举凡传奇记事,都要有几分秘而不宣的意思。然而细细品味,这个“不足为外人 道”的桃源聚

               落其实也无甚神秘可言——它既无关炼药修仙的道教方术,又和点 石成金驾凤乘龙的神迹毫无关联,

               不过是寻常老少避居山里,又不过是远离了政局变换的自耕自足。
                    然而,不同于杜甫欲“大庇天下寒士”而不得的壮哉呼号,陶渊明单用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八个字,便在大历史的生杀予夺之外,以成春妙手为此后敏感多情之人另辟了一处可寄情寄心的山

               水田园。它虽无关乎长生,也未显得富贵, 只因一份不困于时局的冲淡祥和之气,就使人念兹在兹、
               素履以往,成就了一处心驰意往的精神标的。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