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9 - 紫泥菁英---紫砂古器与近现代臻品
P. 199

大亨魚化龍壺,亦是壺妖之類也。陳鳴遠蓮花壺是將蓮子半嵌在蓋面,搖之有聲,而邵大亨魚化龍

                 式除龍頭、舌頭可以活動,還兼具氣孔、提拿的功能,情思顯然又更深了一層。

                 鑑賞貼花泥塑的砂壺作品,要點除了造型,還在於線面輪廓是否清晰,功力不深,便會顯得模糊含

                 渾。此件魚化龍的雲水紋,壺身兩側的魚、龍,蓋頂的贔屭,皆無是弊。龍生九子,其一為贔屭,
                 貌似龜,無角,有齒,蓋頂泥塑的造型變化,及壺身雲水紋與泥塑龍屬水族之呼應,亦是邵大亨魚

                 化龍比諸前代龍戲海濤又一創新之處。邵大亨在紫砂鑑賞中以工藝精整著稱,然此件魚化龍壺,證

                 明了邵大亨還具備藝術家情貌寫物的創作技巧,以及統觀全器,進行主題式創作的能力。

                                                      邵大亨其人其藝

                 《宜興邵氏宗譜》載邵大亨生於乾隆六十年,卒於咸豐十年(1796-1860)。名「友敷」,生父為邵

                 陽,入為邵撫嗣子後,本字從「大宏」改為「大亨」。大亨胞弟友賢(1802-1834)早喪,故其子

                 傳珍入為大亨嗣子。據學者宗偉方考證,《宜興荊溪縣新志·武事·殉難紳民》之紀錄中,有「邵
                 傳蒸,上園人」一條,疑即「邵傳珍,上袁人」的音訛。而咸豐十年是太平軍真正攻佔宜興的第一

                 年,殉難而有姓名記錄的宜興士紳及婦女超過萬人,其中沒有邵大亨夫婦的姓名,但有其子殉難的

                 記錄,按時間推理,邵大亨一家及子侄,應俱亡於該年兵亂之中。《宜興荊溪縣新志》的〈人物

                 篇·藝術錄〉所載紫砂陶人僅有楊彭年、邵大亨,按照地方史志慣例,除非當世特出,否則身為工

                 匠階層的紫砂陶人少有載入青史者,而本文主角邵大亨的地位,於修史者的去取剪裁中,便不言而

                 喻了。

                                                    骨肉亭勻,雅善仿古

                 高熙〈茗壺說·贈邵大亨君〉點評自家收藏的清中葉陶手作品,認為王南林「蒼勁中有斧鑿痕」,

                 一徐姓陶手之作「頗無俗態,意近今名手,罕出其右」,一持菊軒款「蒼老可玩,然不免島瘦郊
                 寒。」貢入宮中者又「稍腴潤,未極精巧。」高熙綜觀諸家之後,感嘆「古制不存,幾如虞敦、殷

                 瑚、雞彝、犧象之不可復睹矣。」高熙引典意在說明清中葉當時紫砂器的氣息去古已遠。明代紫砂

                 向來有「規仿尊壺從古博」,以青銅器作為砂器母形的創作傳統,高熙之語的第二層意義,或許還

                 可能點出了清中葉諸家之作,不復有早期紫砂的青銅器味了。

                 直到高熙見到了一持邵大亨壺,他讚嘆地點出邵大亨之壺藝特點,一曰仿古:「君所長非一式,而

                 雅善仿古,每博覽前人名作,輒心揣手摩,便欣然成一器。」古制由是乃復。二曰雅俗共賞:「其

                 掇壺,肩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無向者之譏,識者謂後來居上焉,嘴鋬胥出自然,若生成
                 者,截腸嘴尤古峭。」謂大亨壺比例勻稱,無前述清中諸家一偏之弊,而流、把以增泥手法暗接,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