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以文化为津梁---鲁迅挚友内山兄弟旧藏及新文学
P. 156
2215
2215 江绍原《方法谈》未刊译稿(周作人题识)
〔法〕笛卡尔 著 江绍原 译
民国写本
1册 线装 线装
23.5×15.3cm
钤印:十药草堂
提要: 是册为江绍原翻译笛卡尔《方法论》的中译未刊稿本,用民国时期琉璃厂制笺名店松华斋款朱丝栏稿纸,蜡笺纸书衣。正
文首页题名为“好生引导他的理性和在诸科学中探讨真理之方法谈”,书中圈改处极多,书末又有“三十三年一月十九日
灯下,初稿成”字样,知为翻译底稿无疑。
书首有译者自序,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九月,ㄐ?ㄕ?ㄩ?自识。”“ㄐ?ㄕ?ㄩ?”是民国时期通行的汉语注音符号,
对应汉语拼音为“j”“sh”“yu”,正是“江绍原”三字的声母。又,自序中内容亦可佐证此为江绍原之译稿:(1)
“本人今年在北大担任《欧文哲学名著选著》课程,爰汇集法文原本及英文中文各二译本,反覆对勘,加以改译,以饷学
者。”这与江绍原留平担任伪北大哲学系教授经历相符。汇集法文英文各本,可知其精通英文、法文,且主修哲学。而江
曾留学美国研习宗教哲学,发表或出版译著多篇多部。(2)“彭关张鲍皆曾与或仍与北大有关系,多年前本人在此校担
任《英文哲学选读》一课时,彭鲍两公似曾先后听讲。今张公不在本城,彭公且已下世,欲并与之商榷而不可,憾何为
之。”“此校”即指北大,江绍原曾在1924至1926年间在北大哲学院任教,与“多年前本人在此校担任《英文哲学选读》
一课”相符。彭关张鲍指的是彭基相、关琪桐、张申府、鲍文蔚,都曾翻译出版或评论过笛卡尔的这部著作。彭基相、鲍
文蔚都是二十年代在北大就读,江绍原恰是此期间在北大任教,固有“彭鲍两公似曾先后听讲”之说。(3)序中多次提
到中法大学藏书,江绍原恰曾在中法大学任教多年。又,与保利2017年春季拍卖的《江绍原<古江女适黎说续考>稿》比
对,笔迹字体、修改符号使用习惯皆一致。
书首自序后有周作人墨笔题记一行:“甲申六六ㄓㄗㄖ读”,并钤有蓝色朱文印“十药草堂”。“甲申六六”即公元1944
年7月25日,“ㄓ”“ㄗ”“ㄖ”分别对应拼音“zh”“z”“r”,正是“周作人”三字的声母。周作人“十药草堂”这一
斋号所用不多,皆在1944年,见于1944年10月15日作《杨大瓢日记》,又见于周作人1944年致松枝茂夫手札两通,其中5
月28日一通亦使用蓝色印泥,当是前一年周母过逝之故。
江绍原被公认为是周作人“四大弟子”之一,二人私交甚笃,亦师亦友。江绍原早年代表作《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
信》即是请周作人作序。据江绍原后人回忆文章得知,江家因住房遇到问题,周作人在1944年秋将江绍原一家接至八道湾
十一号,两家人自此共住一院数十年,邻里半生,交往密切。而本拍品是二人交往之又一见证!
江绍原(1898-1983),安徽旌德人。现代著名民俗学家和比较宗教学家,与周作人同为20世纪中国民俗学界五大核心领
袖人物之一,是民俗学界公认为在民俗学研究方面成绩最突出的一个。是中国最早引进国外社会科学,较系统、科学地研
究我国迷信的学者。1917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作旁听生。1920年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比较宗教学,1922年在该校毕业
后又在意林诺大学研究院哲学专业学习一年。
RMB 20,000-30,000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