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小残卷斋藏善本碑帖
P. 76
2249
徐无闻 旧藏 易忠箓、徐无闻 题跋
晋枳杨府君神道阙 号。清季川东道宪姚彦侍将碑运去,因号宝晋斋,其喜可知。姚殁,
清晚期初出土拓本 碑归浭阳端氏,端死不知流落何所。)右诗并注见民国二十八年己卯
1轴 纸本 戴亮吉自印《碛乡杂咏》卷上。戴氏江北洛碛人,中年值抗战,自外
钤印:唐鸿昌印、少坡见碑板记、易忠箓读过、徐氏歌商颂室收藏、 地归里闲居,熟于掌故,终为北京文史馆员。世之言枳杨阙原址当以
徐无闻校读金石刻辞、益生心赏、鹿之雄印、灊斋收藏、足吾所好玩 戴为确。庚午(1990)岁阳月北碚寓舍,无闻。钤印:无闻题记
而老焉、孟宪钧读碑记 提要:《杨府君神道》全称为《晋故巴郡察孝骑都尉枳杨府君之神
题签:巴郡察孝骑都尉枳杨阳神道阙。隆安三年十月。丁卯夏六月朔 道》。东晋隆安三年(399)十月刻石,隶书七行,共四十三字。清
十一日,访灊斋二兄于成都城南衡湖别墅,因出此阙共赏,即为题 末在四川巴县出土,曾为端方所有。现藏故宫博物院。神道柱在东汉
签。明日灊斋持与任父北游新都桂湖避暑,并王稚子阙,惜余以病不 时已出现,是树立于祠堂、陵墓等建筑物之前神道口处的石柱。神道
获偕行,然神往矣。山阴沈悫题记。钤印:邡客、省庵审定、丁卯、 柱有三部分:一是下部基座,即柱础;二是中部柱身,柱身上部有长
鄮斋 方形石额刻字,额下有的饰以浮雕;三是柱顶部圆形上盖,盖上往往
题识:1、晋杨世明阙。隆安三年十月十一日,清季石出巴县,时归 立有雕刻成动物或人物形状的墓镇。
安姚参侍观察川东得之。后入浭阳端氏著录《匋斋藏石记》。嗣闻再 此拓有潜江易忠箓旧题,审此本为尚未出蜀精拓本。后为徐无
归析津周氏百二汉晋石斋矣。此本为尚未出蜀精拓,嘉令新获石墨之 闻收藏,有徐无闻1990年两段题跋。
一,为喜而识之。上章摄提格之黄钟月,潜江易忠箓。钤印:我贵知 易忠箓(1866-1969),字均室、灵均,号稆园。湖北潜江人。
希、静偶轩 读书极博,酷好书画,擅长金石鉴赏,博学通才,曾任湖北省图书馆
2、此阙出土后,光绪八年杨惺吾缩印于《寰宇贞石图》,光绪 馆长,后曾任西北师范、四川大学、西南学院等教授,弟子徐无闻也
十五年康长素撰《广艺舟双楫》复盛称之,谓其笔法之佳,固也。考 为一代书法篆刻大家。
其体裁,可见隶楷之变质,其文义绝无谀墓之词体,与元常诸帖近, 徐无闻(1931-1993),原名永年,字嘉龄,号无闻,三十岁耳
真魏晋之宗风也,由是此阙广为世知,但拓本流传甚尟。此初拓乃大 聋后更名“无闻”,室号守墨居、歌商颂室等。四川成都人。西南师
关唐少公先生旧藏,近年见张彦生《善本碑帖录》云,石今藏故宫。 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文字学、金石学、碑帖考证、书法、篆刻、诗
成都唐少公云:四川巴县原阙处有石人,双手头顶阙,今仍留此石 词、绘画、教育、收藏等领域皆有成就。
人。唐来京时适由端方家散出此石,唐欲购回川未果。余童子时,及 Former Collection of Xu Wuwen; Annotated by Yi Zhonglu, etc.
见少公先生。一九四七年先生卒,得年六十有七,迄今四十余年,方 STELE OF ZHIYANG FUJUN IN JIN DYNASTY
知先生与此阙有此一段姻缘。此本贮玉局村舍多年,遭屋漏污损,今 Late Qing Dynasty rubbing
检付重装,遂识数语以告后之同好者。庚午(1990)岁七月既望,徐 1 Scroll Paper
无闻年五十有九。钤印:徐永年、无闻 55×113cm 21 / 8×44 / 2 in
5
1
3、谁收六步名碑去,书屋欣颜宝晋斋。何日文姬纔续得,临溪
无底价
渺渺悄余怀。(六步溪旧有枳杨府君墓碑,纪元隆安,是东晋安帝年
局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