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小残卷斋藏善本碑帖
P. 75
2248
2248
郑爰居收藏。此本收东汉《张寿残碑》《韩仁铭碑》《吴葛祚碑》三
王绪祖、郑爰居 旧藏 陈宗彝 题跋 种装为合册。
汉张寿碑、韩仁铭、葛祚碑合册 《张寿碑》全称《汉故竹邑侯张君之碑》,因张寿字仲吾,故
清中期拓本 此碑又名《张仲吾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刻立于山东城武(今
1册27开 纸本 成武县)古文亭山(又名云亭山)。隶书。明代改为碑座。明万历年
钤印:戟门所得金石、王绪祖长寿年宜子孙、绪祖审定、兰畦金石 间,该碑由城武县令揭堵孔壁,砌在县孔庙戟门东壁。清康熙年间,
记、东武王兰溪氏审定汉魏六朝旧拓精本、诸城郑氏寒松堂故物、郑 移至学宫。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城武知县林绍龙在碑座凿空处嵌
爰居藏、暂为郑爰居有 木刻题跋,并将其嵌在文庙“敬一亭”廊壁上。此本为乾嘉拓本,第
题签:1、张寿残碑,晋字未泐本。韩仁铭,李氏藏旧拓本。吴葛祚 一行“其先盖晋大夫”之“盖”字下“皿”部尚存,“晋”字虽漫
碑,陈仲虎藏旧拓本。戊辰仲冬□华阁装,维朴世守,景礼书□。 漶,但尚可辨认。
2、汉闻憙长韩仁铭。日照李氏藏旧拓本,王氏句鑃斋珍玩。 《韩仁铭碑》全名《汉循吏故闻憙长韩仁铭》。东汉熹平四年
题识:乾隆乙巳岁上巳后一日偕友朱文□□□句容城西郊五里许,见 (175)立,隶书,金正大五年(1228)河南荥阳县出土,清康熙间
高冈有立石圭首,问道于田父,称为石碑冈。却至其下,辨其文云: 此碑曾一度佚失,后重新发现移至荥阳县署。碑文左侧刻有金正大五
“吴故衡阳郡太守葛府君之碑。”予惊喜发狂,以为三国时故物,顾 年(1228)十一月赵秉文、李献能题跋,又刻荥阳县令李天翼正大六
不知葛君名位,揖其坟而去。越数日,常若有所失,忽读《法苑珠 年(1229)八月题名。此本为王绪祖句鑃斋旧藏清初拓本,五行“以
林》引《搜神记》云:葛祚字符先,丹阳句容人(今本《搜神记》删 少牢祠”之“少”字长撇未损。
减其文),吴时作衡阳太守,郡境有大槎,横水能为妖恠,百姓为之 《葛祚碑》为三国孙吴时期“四种吴碑”(《禅国山碑》《天
立庙,行旅必过要祷祠槎,槎乃沈没。不者槎浮,则船为破坏。祚将 发神谶碑》《谷朗碑》《葛祚碑》)之一。仅存碑额,圭首有穿,穿
去官,乃大具斤斧之属,将伐去之。明日当至,其夜,庙保及左右居 下刻“吴故衡阳郡太守葛府君之碑”,三行十二字,碑额最初由清代
民闻江中汹汹有人声非常,咸怪之。旦往视槎移去,沿流流下数里, 学者孙星衍在葛祚故里江苏句容访得,现藏南京博物院。此拓为道光
驻在湾中。自此行者无复倾覆之患。衡人美之,为祚立碑,曰“政德 庚子年(1840)拓本,拓本后有陈宗彝道光庚子年(1840)过录孙星
所禳,神等为移”。寻旧说云。又捡《吴志》,太平二年以长沙西部 衍乾隆癸丑年所作“句容访碑图记”并题识。
为衡阳郡,正与碑合。句容多葛氏之族,稚川坟亦在县南,今太守之 Former Collection of Wang Xuzu, Zheng Yuanju; Annotated by
墓岿然有碣,自予而知其官位名字,不可谓非奇遇。因作图,索友题 Chen Zongyi
咏,以识不朽云。青龙游奋若之岁,中秋朔日重书。此“句容访碑图 RUBBINGS IN HAN DYNASTY
记”为乾隆癸丑孙伯渊先生官刑部时所作,予尝借观。今因姚邗生明 Mid-Qing Dynasty rubbing
府从句容手拓是碑赠予,圭首全角,惜未具穿,尚拓少半,急装成 1 Volume Paper
而临先生是记,以识区区之好。先生《廉石居藏书记》《平津馆鉴 14.5×23cm 5 / 4×9 in、14×15cm 5 / 2×5 / 8 in、
3
1
7
藏书记》今夏为之刊成,《冶城山馆遗稾》尚有竢异日。道光庚子 14×23.5cm 5 / 2×9 / 4 in
1
1
(1840)九月朔,陈宗彝记。钤印:陈仲虎
提要:此册为东武王氏旧藏之物,经王戟门、王绪祖父子递藏,后为 无底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