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6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古代
P. 666
吴冠中艺术巅峰时期
典范巨制《野藤明珠》
文 \ 刘巨德
吴先生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文学 动才能合一。这个《狮子林》,你一看他确确实实的是
家,所以他提出来“风筝不断线”理念,可以说极有诗 从现实中观察、想象、体验来的,尽管他对太湖石做了
意,而更多的还是他自身的一种情感和心中的文化精神。 极大的夸张,但是他还是与现实紧密相关的。只不过他
这个理念涵盖多层含义:第一个就是和祖国人民的情怀、 把太湖石和亭子的比例关系夸大了,把亭子缩小了,太
感情,牢牢地联系在一起,永远不断线,他的艺术永远 湖石放到了一个可以说无限的,但是有边的这么一个状态,
生长于自己祖国的土地上;第二个就是和传统、传统文化、 从此感觉没有天、没有地、只有太湖石。所以他这个画
中国的美学永远不断线,他的艺术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 的《狮子林》,我们说即是来自现实的,也来于想象的,
化之中的,这是“风筝不断线”非常重要的基点;第三 也来源于他这种童年里的这个生活中的底色。
个就是他画的这个对象,和生活、自然不断线。虽然他讲, 后来的作品《紫藤》,可以看到他也是从写实里来
他的本质是抽象的,但是他没断线,这就是“风筝不断线” 的。吴先生特别喜欢文徵明手植的紫藤,觉得藤枝的穿
我领会的这么三层的意思。他已经把中国的传统艺术发 插犹如龙的飞跃、海的翻腾、气的运行,给予他很多丰
展至一个深层的地步了,他的形式美也好,还是风筝不 富的想象,并对其进行了多次的写生、探索与创作。在
断线也好,实际是他最后进入了中国文化传统美学的最 吴先生心中紫藤是一个意象的紫藤,这个鲜活的生命展
深处,也因此他也走入了自然最深处。 现的是宇宙的无边境界,这是其常年观察事物的一种心
从 80 年代到 90 年代,吴先生从工具上改革,体 境和方式,它和《狮子林》不太一样,《狮子林》也是
会到了笔墨是变化的,而最重要的是象,这个大象是永 找了一个角色,找了一个场景,但是能感觉出三分之二
恒的。从他作画本身,可以体会到关键是他对中国传统 还是具象的表现,但是紫藤,可以说三分之二是抽象的。
文化的精神,也就是那个看不见的文化的精神他继承了。 吴先生自身对紫藤这种生命,和那种抽象的、那种生长
而看得见的那个笔墨他扬弃了,他非常注重这个看不见的, 的状态,已经幻化成自己的心灵意象了,画中紫藤已然
因为注重这一条,所以他后来从《狮子林》,也就是说, 不是现实的紫藤了,所以他很注重线自身的生长、自身
有形的角色,这种身段的表现他走向了一个势象,有限 的运动、自身的曲折盘旋、自身的这种抽象的空间的律动,
无边的这么一个状态,然后到《野藤明珠》的时候,我 这个律动既代表了他深藏内心的强大的艺术力量,也代
们就看到他完全混沌一片,没有身段。 表了紫藤旺盛的生命力。
吴先生 80 年代的《狮子林》做了很大的夸张和想象, 到了《野藤明珠》,那基本上是抽象的、浑然一体
他把形变成了一个势象。这个势象无边无界,但是看上 的。吴先生非常关注象,我一直说这个问题,他后来的
去以后又是有限而无边。而且在画的过程当中,他特别 形式美是混沌的象大于形,所有的形、所有的生命、全
发明了一个工具,就是一个胶皮大桶,上面装着一个铁 部融化在混沌的象之中。《野藤明珠》在中国传统美学
嘴,他每次都是把墨灌进去,抱着它站在纸上游走。他 土壤中孕育而来,其命名即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最集大
为什么提出笔墨等于零呢?因为笔墨对他来讲不够他用, 成者徐渭的诗句。《野藤明珠》创作于 1996 年,可看
限制了他,他要画很长的线,他要像舞蹈一样奔腾在这 出此时吴先生创作更加自由、更加狂放,他是用笔画的,
地上去喷洒流滴,这最能体现他情感的律动。《狮子林》 非常注重点、线的关系、抽象的关系,绘制之时并不固
所有的线,就是这样流滴出来的,只不过他不是黑的墨线, 定于画面一个方向,而是站在四周,整体运营构思。《野
是墨里加了白粉,是灰色的线。只有这个时候,他的 藤明珠》也不是一根一根的去画,他是一片混沌的去
心、他的手、他的眼、他的意、他的身体和这个墨的流 画,不拘泥于刻画某一个细节,而更多的注重宏观的全
648 | 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