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3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古代
P. 483
凡尘中的绮丽想象
—袁江《视膳图》
“近日地气自江南至江北,而扬州极盛”。清 在扬州广为流行。这批作品由一群扬州的职业界画家
康熙以后,两淮盐业加速发展,尤其以盐为业的扬 所创作,风格多为仿古山水与楼阁界画的组合,工笔
州,经济日益繁盛,货资云集,漕运如梭。盐业经营 重彩且师法宋人,代表画家如李寅、王云等人。而后
的巨额收入,盐商、市民基层对文化的渴求,造成了 出现了袁江,他继承了他们的风格与特色,并开创出
“海内文士,半集扬州”的盛况。地处南北之交的扬 袁氏风格语言,成为清代重要的界画家。
州,文化兼容并蓄,以画坛论,人才荟萃,流派纷 袁江主要活动于康熙至乾隆前期。据张庚《国朝
呈,有以禹之鼎为首的写真派,以方士庶为首的山水 画徵录》(包括续录)、李斗《扬州画舫录》以及《画人
派,还有以袁江、袁耀为首的界画派以及“扬州八怪” 补遗》三种史籍记载,袁江字文涛,江都 (今江苏扬州)人,
等,呈现出史无前例的兴盛局面。 擅画山水楼阁,初学明中期“吴门四家”之一仇英的画法,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一类专门以建筑物为表 中年时得一无名氏临摹的古人画稿,画艺大进。相较
现对象,辅用界尺绘制的图画,被称为“界画”。界 于宫廷对西法的运用,袁江在界画技法与图像的运用上,
画的发展甚早,最早见于东晋顾恺之的论述,南北朝 更倾向于继承宋元以来工笔山水楼阁界画的传统,并
已有“陆探微屋木居第一”的说法。它盛于唐宋时期, 进一步加以创新。他将雄伟壮阔的山色与富丽堂皇的
到了元朝也颇具规模。元 • 汤垕《画鉴》认为“画有 楼阁,很好地融为一体,诠释了多种绘画题材。他追
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发展到明代,随着 求大画面的呈现效果,形制以巨幅立轴或通景屏较为
文人绘画得到极大的发展,界画地位式微。它因与文 常见,将工整细致的宫殿楼台嵌在巨障的仿宋山水之中,
人寄情怀咏的审美追求相悖离,而被视为梓人匠士之作。 着力通过细部场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视觉的真实性,
然而,建筑物在文人抒发意兴的绘画创作上,仍是不 既气势磅礴,又精细入微,有力地提高了“界画”的
可或缺的母体。故在明代的绘画中出现了“意笔楼阁”, 表现能力,被推为清代“界画”第一。
这类作品以文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营造为主,不再囿于 袁江笔下的殿宇楼阁,或以坚实的山岩为依托,
实境的描写。如我们可以在仇英的作品中,既看到青 或以浩渺的湖海为背景,画山石以斧劈皴、鬼面皴、
绿画风的艳丽,也能看到文人水墨画风的淡雅。清代, 卷云皴居多,突出的是山体坚硬厚实的地貌特征,而
因为欧洲科学、艺术的传入,界画在宫廷和民间出现 工致细腻、富丽堂皇的建筑为冷漠的山石增添了色彩
了复兴。 与生趣,从而赋予楼阁界画深远的意境和宏大的气势,
扬州富商巨贾热心于文化艺术,除去少数扬州本 创造出一种华丽精致的画风,使得袁江在清前期扬州
地画家以外,绝大部分画家均“馆于各工商家”。这 画家中别具一格。而其在当时文人山水画时代独不为
些商人是当地绘画的重要赞助者,推动着清代扬州作 时流所诱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其界画作品无论是数
为当时绘画发展的中心之一。康熙年间,大约十七世 量还是艺术水准,在整个界画楼阁的发展史上,都是
纪下半叶,出现了一批不同于文人写意风格的作品, 极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