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骋怀——书画集珍
P. 94
动静之间 彰显大美
《泼墨漓江》是吴冠中一次新的成功实验。作品一改以往作品的风格,跳脱自己此前的语言模式,
把大泼墨与小写意整合,创作了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风格。
画面泼墨而就的山川,大气磅礡,纵横千里,吞噬万物,颇得刘禹锡的观潮诗“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须与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作雪堆”的气势。画家用泼墨来表现象鼻山的奔涌之势,
使泼墨之法与山势之动相得益彰:无泼墨,则不足以表山之动势;无山势,则不足以验证泼墨之
法。画家笔下这绵延涌动的山,恰如奔腾不止的兽脊,又如强挟风雷的潮涌,奔袭、汹涌、滂沱,
惊心动魄、一泻千里、雷霆万钧,所起于所当起,止于不可不止。最妙的是整座山峰,似凭空而起,
鸟瞰众生,似全无半点凭仗,停在空中,造成一种惊心动魄的紧张,使观者为之心跳加速。
《泼墨漓江》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地方是,画家在同一画面中组织起两种完全不同的“势”,并在
这种极致的落差中表现审美对象的本质属性,借张力来诠释、宣泄。山势的奔腾不息,与水流的
波澜不兴恰成鲜明的对比。而依山而起的民居、静默的渔船、嫣然的红日,甚至是夕阳下的远山,
又无一不在视觉效果上强烈的补充、强化着这种对比叙事。惟其写山之极动,方显水之极静;而
惟其状水之极静,山之极动方见于其中。
此作的另一个过人之处是,把本来应该是静的山表现为律动和奔涌的势,而把本该是动的水表现
为平静和安详的诗,即把客体异化、反化,并赋予其生动的品格。除了民居,所有该动的都沈默,
所有该静的都跳跃。但即使这种有别于其他作品的风格,也还是打上了吴冠中坚实的烙印。无论
点线的变化还是色块的强弱,都是吴冠中式的。
把两种完全不同的“势”组织起来,使之完全融合于彼此,造成惊心动魄的震撼性视觉效果,放
眼当今画坛,非吴冠中不能为,非吴冠中之笔不能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