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骋怀——书画集珍
P. 90
老 而 弥 坚 元 气 淋 漓
— 《蜀山春雨》开新篇
李可染先生曾自述:“《春雨江南》《蜀山春雨》 刷套版没有套准似的,笔笔交错,逐渐形成物体的
我画的最多,房子是江南的,山是四川的。杏花春 体 积 、 空 间 、 明 暗 和 气 氛 。 ” 这 种 独 特 技 法 的 运
雨江南一诗给我的感觉极好, 这诗给我的印象极深, 用使整件作品看来水痕、笔痕俱现,这是画家在对
此类画可作为创作看。我最喜欢的是四川和江南的 墨法的探索之下有意对所绘景物作适度的抽象,并
风景。” 非追求物象的块面化, 描绘出了 “山色空蒙雨亦奇”
的自然之境。
1956 年春,李可染二下江南,研究生黄润华随行,
他们先赴江浙皖,溯长江而上,过三峡,由成都往 而和常见“江南春雨”为题的山水比较,此“蜀山
陕西,至冬季方返。除了早年为之神迷心醉的西湖, 春雨”又不是仅仅淡淡一片春色,画家舍弃了以往
他再度回到曾在抗战时期长居八年之久、历经战争 画中常见的渔船舟子、小桥流水等意象,却又生出
岁月的蜀地,并被蜀地山川之美深深吸引。此件《蜀 另一种激情与神奇。放手泼墨,浓浓墨华,泼出数
山春雨图》据题款为可染“昔年旧稿”,原作流散 重山, 对比着点染胭脂红的灿烂花树, 显得蜀山巍峨,
不知去向,是可染晚年凭记忆重写之作。 春雨霏霏。 盘山民居, 黑的瓦, 白的墙, 被新雨笼罩,
被花树环绕,益发明丽,愈发宁静,弥漫着温润清
***结束后,年近七旬的李可染步入了艺术生涯最为 新空气,令人豁然畅怀。黑色屋瓦与蓊郁青山的相
辉煌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画家开始致力对墨韵的 互呼应,明艳厚重的花树如茵般环绕在群山与屋舍
追求,并不断对墨法进行各种尝试,此画最后 之间,成为亮眼夺目的中心,这是全作的画眼。画
题:“可染试用泾县小岭所制新纸于师牛堂画竟并 家对积墨技法的熟练掌握,将不同浓淡、不同颜色
记“,即是例证。这是李可染用安徽泾县订制的特 的笔墨层层递加, 一丝不苟, 笔力沉雄, 如狮子搏象,
制宣纸,以适应他在水墨方面新的探索。 营造出强烈的整体感,形成墨韵苍茫、气格雄浑、
光华照人的视觉体验。最后复以湿笔在作品上方题
《 蜀 山 春 雨 图 》 作 于 1 9 8 0 年 , 堪 称 李 可 染 先 生 晚 写长款,不仅正好合于画面润泽的气息,又将全幅
年最为成熟的作品。他以“蜀山春雨“为题命笔极 气韵拢聚,真可谓“密不透风”,内蕴十足。
少,然而却属于一位艺术大师晚年的精品力作,焕
发出别样的风采,别样的光辉。作品呈现李可染典 本幅 《蜀山春雨图》 墨华氤氲, 重而不浊, 清而不浮,
型的满密构图,巨嶂般的两座山体几乎充满背景, 虚实互见,岚气流动,山体的厚重、屋舍的轻灵、
天被挤缩在极小的空间里。两座山体一浓一淡,呈 花树的光辉,在对比中达到和谐统一,浑然天成,
现远近的关系,画家利用淡墨着纸渗化快的特性, 真有“元气淋漓幛犹湿,真宰上诉鬼神泣”之感。
以快笔运墨,笔势随机应变,毛笔挤压入纸,自然 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李可染的山水作品开始由写
形成笔触边缘的白色水纹,使人感到烟雨淋漓,洁 生向写意转化,从具象向抽象转化,从形质向神韵
净透明,一片空蒙,这是李可染独创的积墨破墨之 转化,这些转化都可以在本幅觅得踪迹,《蜀山春
法。李可染在《谈学山水画》中提到:“画山水要 雨图》带有画家强烈的主观精神,是李可染反复“苦
层次深厚,就要用‘积墨法’,积墨法最重要也最 吟”、不懈锤炼、惨淡经营所得。年逾七旬的老人
难。……‘积墨法’往往要与‘破墨法’同时并用。 老而弥坚,依旧在传统水墨画中不懈探求,昔年的
画浓墨用淡墨破,画淡墨用浓墨破,最好不要等墨 旧稿在心中反复萦绕,用心打磨,且敢于用全新的
太干反复进行……加时第二遍不是第一遍的完全 材料做新的水墨探索,这件作品可称得上是画家毕
重复,有时用不同的皴法、笔法交错进行,就像印 生追求的艺术理念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