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8 - 骋怀——书画集珍
P. 138
生面别开 出古而新
—郑板桥行书《小廊》
纵横欹侧 气象万千
郑燮与汪士慎、黄慎、金农、罗聘等名家一起被誉 以反映他的气节和精神,茶则可以反映他的雅致和
为“扬州八怪”。而扬州八怪”在书法艺术上成就 情绪。板桥笔下的茶,往往与日常生活和人生经历
最突出的当首推郑燮。郑燮的成就和影响力很大程 相结合,独有一种深幽意境,禅趣亦无穷。郑板桥
度上在于创新和突破。其书法艺术的形成,是一个 在镇江焦山别峰庵读书时即有“楚尾吴头,一片青
从有法到无法,从临摹到创新的过程。他汲古探源, 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一联,另有“白
用力极勤。“字学汉魏,崔、蔡、钟,古碑断碣, 菜青盐粘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写的是粗茶淡饭,
刻意搜求”,并对《自叙帖》《瘗鹤铭》,以及苏轼、 与这首《小廊》相类,亦是“淡言中有味,浅语中
黄庭坚等人的墨迹,反复临习。逐渐形成了其极富 有情”的出尘脱俗的名士风度。全然一个真实自在
个人特色的书法风格,忽楷、忽草、忽篆、忽隶, 的隐居文人生活。是当时文人群体崇尚茶道的一种
忽凝重如崖巅断石,忽轻灵如风飘落叶,自名“六 写照。
分半书”,故能生面别开,出古而新,遂为世所重。
清代比之明代,疏狂型的文人不多,但郑板桥恰在
是作录其自作茶诗《小廊》,用笔爽健,而墨沉如 其列,落拓不羁有狂名。这首自作《小廊》茶诗独
铁,力透纸背,尤见匠心,可以想见当时神完气足, 具情致,感怀秋意,似言独处之寂寂,或更可感其
心手双畅,纵情挥洒的风姿。是作不仅是典型的“六 心境的旷达不羁。小廊烹茶,茶沸无烟。闲步中庭,
分半书”,更堪称板桥道人传世墨迹中的精品力作。 折一枝寒花在手,心中生出无限怜爱。柴门紧闭,
传蒋宝龄《墨林今话》中评述说 :“板桥书隶楷参半, 秋水连天。仰头望去,乱鸦弥空,划开了夕阳映红
自称六分半书,极瘦硬之致,亦间以画法行之”。 的天空,打破了黄昏时的静谧。整首诗歌趣味盎然,
而从这幅作品中我们便可领略这种独特绝妙的书法 给人一种恬然自适的美感,又带有几缕幽幽的惆怅。
艺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参差错落,肥瘦相间, 烹茶、折梅、推门、望天,诗随物流转,心之所驱,
疏密有致,气象万千,结字险象环生而又能恰如其 景象渐次开阔,与书法同赏,美而意丰,我们亦可
分地化解,随意挥洒,无拘无束,达到了机趣横生 从中体味到主人公那种自然超远的情操和充满生机
的艺术境界。无怪乎人们要说他是“下笔别自成一 的想象力。
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
板桥怪”。 遍览市场上的郑板桥书法作品,此作书写之精彩,
品相之完好,都是难能可贵的。加之出版著录于
小廊烹茶 传世名篇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六册》,并经“中国
古代书画鉴定组”七人组之刘九庵、傅熹年等名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又是诗的国度。茶与诗 家过眼,录于《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第 11
的融合,成就了長盛不衰的中国茶诗。板桥嗜茶, 卷》《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工作笔记·第七册》,
其传世的颂茶诗有数十篇之多,他深得茶的情理, 且《小廊》诗文是屡经著录的名篇佳作,诗书同辉,
常以“茶”入创作中,此作即是一例。板桥的竹可 殊堪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