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静观雅集·古代玉器专场
P. 45

此蓋罐以一料掏就,器身近橢圓形,中部掏膛,內壁光                          乾隆皇帝頗為垂青此種風格玉器,稱痕玉‘瑩薄如紙’、‘細入毛
          滑如鏡,頂蓋與器身子母口相扣,頂蓋及底足皆以去地隱起                           髪里’、‘混無斧鑿痕’、‘撫處不留手’,譽其為‘鬼工’、‘仙工’,‘非
          之法碾斫花瓣紋,瓣首微微圓凸,紋樣立體而考究,器底呈                           中土玉工所能彷彿也」等。一生更是留下七十餘首題詠伊斯
          矮圈足,圈足內亦滿工雕飾四瓣花葉,層層疊疊,工藝難度                           蘭玉器的詩文。乾隆四十六年起,更曾為此類玉器大量配做
          頗高。蓋鈕及兩端捉手以高浮雕之手法雕琢風格寫實的牡丹,                          回子布套收納。
          花瓣徐徐展開,雙面器腹各浮雕以漫卷的花枝為鋬,除此外
                                                                   因乾隆皇帝的喜愛,催生蘇州專諸巷內玉工仿制,如本
          別無繁飾,裝飾方式頗為新穎別緻。
                                                               品即集合中西之特色,將伊斯蘭元素匯入中國傳統藝術,並
             整器造型及裝飾皆仿痕都斯坦風格,此種獨具異域風貌                          沒有亦步亦趨地複製痕都斯坦玉,去追求胎體透薄,而是吸
          的藝術形式,目前可考最早入貢為乾隆五年,但彼時玉路不通,                         取其瑩、薄、細、潤的優點,結合中國工藝之傳統紋樣,創
          並未引起乾隆皇帝注意。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回部首                         造出帶有西番風格的玉器。整器材美工巧兼之,崇尚痕都斯
          領將自己的妹妹與伊斯蘭風格玉碗共同貢入內廷,其後直至                           坦自然奔放的風格,重視其裝飾及實用的雙重價值,通體磨
          嘉慶三年(1798),回部領袖進貢玉器十八次,但清廷派駐                         光潤的器壁、浮雕之花紋底足、曲卷優雅自然的牡丹把柄,
          新疆的官吏及各類朝廷大員呈貢伊斯蘭風格玉器共五十四次。                          皆巧奪天工,瑰麗華美,予人新穎奇巧的藝術觀感。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