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4 - 文津——中国书画
P. 164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中 学主张的具体实践。他一力提倡碑学,而在创作上却运帖入
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主要人物,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 碑,采用了以“圆笔”的特殊方法,因而有别于清代以“方笔”
物,戊戌变法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同时,他也是中国近代著 为主的碑派诸家。而这种圆笔,正是“帖派”书家的老本领。
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碑学派代表人物。 此外,以貌取神,独自运笔,也是康有为学习北碑的成功之处。
康有为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亚于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继阮元 1911 年,在北京吏部候补的夏继泉受山东省绅商各界人士邀
和包世臣之后,康有为以其书法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进 请来到济南,被推选为山东省各界联合会会长。此后历任山
一步对碑学作了全面总结,提出“尊碑”之说,主张以碑派 东岱北道观察使、山东盐运使等。至 1925 年,被张宗昌通缉,
书风取代帖派书风,意在矫正帖派辗转翻刻的流弊,将碑学 流亡日本。康有为自 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海外寻求救
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康有为擅长行书和草书,作品主要得 兵,至 1913 年回国,1927 年病逝于青岛。综上来看,二人同
力于北魏摩崖石刻《石门铭》,追求气势,不拘小节,体势 是变法的先驱,思想上有许多共通之处,活跃地点也同在山
洞达,宽博舒展,线条恣肆豪放乃至粗野荒率,如枯藤老树,
东境内,存在交集的时间应在 1913 至 1925 年之间。可以推
苍莽凌厉而又富于节奏感。
测出此作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此幅作品已全然脱去柔美流
此幅作品用笔浑厚劲健而不失古法,圆中寓方、凝练沉着; 利的二王书风,呈现出雄强老辣的自家面貌。夏继泉与康有
结体中宫紧收,四周呈放射状。结合书体书风及印章内容来看, 为皆是时代的风云人物,书“旷观天地”四字,似暗合彼此
此作应为康氏晚年作品。可以说,康有为的书法作品是其书 博大胸襟和气魄,使观者不免有英雄相惜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