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3 - 中国书画夜场
P. 273
2571
藏族弦子舞屬自娛性群眾舞蹈,西藏人稱“康諧”,是指康區一帶弦子舞,藏族方言叫“儀”。漢族稱為弦
子,是一種流暢、優美、抒情的歌舞。 弦子(“兵央”)為藏族胡琴,構造和普通二胡近似,惟琴村拉弓較短,琴
弦與弓弦均用馬尾,琴筒用木挖空而成,以羊皮或手皮蒙筒面,用於伴奏歌舞或獨奏,是藏族男子普遍喜愛的民間
樂器。弦子舞沒有固定的舞場,人們或聚廣場,或林中空地,或曬場等地呈現圓圈起舞,常常是男唱女應、女唱男
和,面對面而舞。舞蹈動作以雙膝關節的自然顫扭和擺動雙腿,舞彩袖為特徵。跳弦子舞時,由多數男子拉馬尾胡
琴,邊拉邊唱邊跳,女子舞彩袖,以圓圈為基礎進行隊形發展變化。
抗戰結束後,葉淺予赴西藏藏區寫生,藏民的生活,尤其是舞蹈,包括熱巴舞,給葉淺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弦子舞是藏區一種技巧性很強、表現形式豐富的集體大型歌舞,尤其講究舞姿的優美,動作的編排難度,充分表現
了藏族人民純情樸實、熱情開朗、堅強的英雄氣質。或者正是因為這些特點,弦子舞成為了葉淺予喜聞樂見的表現
對象。本幅《巴安弦子之舞》,為葉淺予創作於1989年的大幅巨製,是他晚年時期的精彩作品。畫面之灑脫奔放,
舞姿之揮灑精准,舞者之縱情沉醉,敷色之巧艷典雅,完全是巔峰期的表現,唯其老辣處,更覺歷久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