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6 - 中国书画夜场
P. 176
2545
吳冠中 1919-2010 玉龍山
Wu Guanzhong Yulong Mountain
鏡心 設色紙本 1990年作
mounted;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painted in
. × . cm. / × / in. 约 . 平尺
RMB: 15,000,000-18,000,000
【題識】喜見舊作玉龍山。一九九○吳冠中。
【印文】吳冠中印
【展覽】1.「風箏不斷線—緬懷吳冠中先生經典作品收藏大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0年。
2.「紀念吳冠中先生逝世一週年精品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
【出版】1.《中國畫》第86頁,中國工藝品進出口公司。
2.《風箏不斷線—緬懷吳冠中先生經典作品收藏大展》第152-153頁,保利藝術博物館,2010年。
【注】本件拍品標的處於保稅狀態下,默認提貨地為中國香港,詳見《保稅拍品競買須知》。
玉龍山位於雲南麗江境內,以險、奇、美、秀著稱於世。因其氣勢磅礡,秀麗挺拔,造型玲瓏,皎潔如晶瑩的玉石,在碧藍天
幕的映襯下,像一條銀色的玉龍在作永恆的飛舞,故而得名。玉龍山不僅巍峨壯麗,因為海拔較高,所以雖然處在亞熱帶地區,卻
一年四季山頂積雪,顯現出「終年雪與天齊」的綺麗景觀。
這樣奇麗的人間造化,自然不會逃得開吳冠中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早在吳冠中去國之前的上世紀40年代,他就已經對玉龍雪
山心懷嚮往了。吳冠中的玉龍山情節最初是由他當年在杭州藝專的同窗、著名美術史家李霖燦(曾任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勾起
的。李霖燦1938年自杭州藝專畢業後,曾赴雲南麗江納西地區作民俗考察,其間給同學吳冠中寄發了一張繪有玉龍雪山速寫的明信
片,一下激發了吳冠中對這座西南聖山的嚮往。但造化弄人,李霖燦的這張明信片使吳冠中對玉龍山嚮往了數十年,卻一直無緣得
見。吳冠中第一次見到玉龍山,已經是在三四十年之後了。這期間,他曾負笈海外,也曾在歸國後飽受疏離之苦,但他對藝術的執
著、對人生的熱情、對聖山的嚮往卻絲毫沒有衰減。
1978年,吳冠中終於見到了玉龍山。後來,他在回憶文字中曾多次細緻而感慨的談到當時的情景。「1978年,我終於到達了玉
龍。離了版納,我經大理、麗江,從危險的林場道上搭乘運木材的卡車直奔玉龍山。我由一位青年畫家小楊(福泉)陪著,住到
黑、白水地方的工人窩棚里,床板下的草和細竹一直伸到床外,吃的是饅頭和辣醬,菜是沒有的。都無妨,就是玉龍山一直藏在雲
霧裡,不露面。你不露面,我不走。小雨、中雨、陰天、風夾微雨,我就在這陰沉沉的天氣中作油畫。大地濕了就像衣裳濕了,色
彩更濃重,樹木更蒼翠,白練更白。就這樣連續一個多星期,我天天冒雨寫生,畫面和調色板上積了水珠,便用嘴吹去。美麗的玉
龍山下,濕漉漉的玉龍山下,都被捕入了我的油畫中,我珍愛這些誕生於雨天的作品。我們的窩棚有一小窗,我就睡在窗口,隨時
觀察窗外,一個夜晚,忽然月明天藍,玉龍山露面了,通身潔白,彷彿蘇珊出浴,我立即叫醒小楊,便衝出去就地展開筆墨寫生,
小楊搬出桌子,我說不用了。激動的心情恐類似作案犯的緊張。果然,只半個多小時,雲層又捲走了一絲不掛的裸女,她再也沒有
露面。一面之緣,已屬大幸……」。
這裡的《玉龍山》是吳冠中多年後重畫的一件作品了,用的是水墨材料,畫面卻仍然呈現油畫的特質,這不能不說是吳冠中油
畫民族化改造的經典之作了。就像我們在吳冠中的文字中曾經描述的那樣,巍峨的雪山被高大的雪杉遮住了大部分的顏容,隱隱約
約、半遮半露,平添了一份神秘和雄奇。怎麼會有人這麼表現雪山呢?如此的角度,雪山的風頭不是完全被樹木搶去了?這裡的雪
山其實早已不在是眼中的風景,經過幾十年的藝術探索和精神嚮往,自然的風景早已經幻化成了藝術家的心像。(文/丁亞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