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中国书画夜场
P. 30
2505
潘天壽 1897-1971 漁鷹圖
Pan Tianshou Bird on the Rock
上款人唐魯風(1921-2006)
立軸 設色紙本 1965年作
hanging scroll; ink and color on paper
7
5
67.5×45.5 cm. 26 /8×17 /8 in. 约2.8平尺
RMB: 800,000-1,200,000
【題識】曉風同志鑒可,一九六五年深秋,大頤壽者指墨。
【印文】潘天壽印、天
【鑒藏印】唐曉風、魯風珍藏、蓬萊仙山
【出版】《東方畫廊藏畫一》第27頁,嶺南美術出版社,1990年。
【來源】香港佳士得1992年3月30日,編號227。
【說明】上款人唐魯風(1921-2006),又名唐曉風。早年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和魯迅文藝學院學習,後在部
隊從事宣傳工作。***,在中央高級黨校哲學班學習,隨後轉北大攻讀美學,繼而就讀於人大哲學研
究班,並由中宣部介紹入北京畫院學藝。
在此期間,他經常到李苦禪、華君武、黃胄等大師的家中學習創作。60年代,他在武漢市委直屬黨委
任宣傳部長,與湖北美協張肇銘、張振鐸、徐安松等畫家結為良師益友,研究國畫創作。還專程到杭
州拜師黃賓虹、潘天壽,赴上海求教林風眠、劉海粟、唐雲,去廣西拜訪陽太陽、黃獨峰切磋畫藝。
阿壽的畫,力能扛鼎。
—黃賓虹
潘天壽雖擅長諸多題材,卻因其筆下的鷹鷲更廣為人知。潘天壽鷹鷲題材包含一種變體,就是漁鷹題材。漁鷹
與鷹鷲雖然生物上不屬於同一科目,但二者在外形上有相似之處:漁鷹多為黑褐色,喙尖而長,末端有銳鈎,這在
畫法上可與鷹鷲相通,故而潘天壽亦有不少漁鷹題材的佳作傳世。
此幅以漁鷹為主題,漁鷹身用指掌塗抹,結構準確,羽毛質感蓬松有度。看似沒有細部的刻畫,但在墨色變化
上相互交融,使得漁鷹的形象看似抽象但又不失真的高超境界。頭部用指甲勾出尖喙和利目。畫面雖然畫的是漁鷹
靜立的姿態,但高聳的脊背和圓睜的眼睛暗示了欲動未動的內在力量。甲肉並用,指墨滴淋明顯,可謂元氣淋灕,
意趣磅礡。岩石的勾勒則是用食指側面寫出的圓潤線條,淡雅的赭石色渲染塊面結構的岩石,顏色看上去比較淡,
卻顯得古樸淡雅。岩石下方的野草是用指甲蘸取焦墨快速繪出,野草表現出一種淋灕有勁的力量感,令整幅畫面顯
得大氣磅礡。是幅以墨為主,重神韻,設色簡單明亮、故在筆墨上氣韻生動,既有老辣稚拙又有雄健渾厚之感。
構圖上來說,畫面上方是留有空白,右上方數行題款長短鬆緊變化,頗具律動與主體厚重漁鷹行成視覺對比,
題款中「可」字中竪鈎長長落下,畫面最左下角處再鈐壓角章,完成構圖平衡,佈局完整。畫面通過強有力的筆墨
與構圖更加展現其內在的力量感,在方寸之間展示其寓優美於雄偉的壯闊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