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4 - 中国书画夜场
P. 284
2572
徐悲鴻 1895-1953 奔馬
Xu Beihong Galloping Horse
鏡框 設色紙本 1942年作
with framed; ink and color on paper
5
1
54×60 cm. 21 /4×23 /8 in. 约2.9平尺
RMB: 800,000-1,200,000
【題識】承俊先生惠正,悲鴻壬午。
【印文】悲鴻
《奔馬》作於1942年,畫中駿馬四蹄飛揚,躍於紙上。筆墨酣暢淋灕,不見絲毫拖沓。造型生動
準確,書法遒勁有力。通過賦有感情的筆墨以及題款,不難看出作者對祖國的思念、對和平的嚮往。
悲鴻筆下的馬借物喻人,表現了中華兒女勵精圖治的奮鬥精神,在那特殊的年代給人以力量,用他的
精神和作品支持著中國人民永遠走向勝利。
徐悲鴻在《徐悲鴻覆問學者的信》中強調:「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即以馬
論,速寫稿不下千幅,並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之骨架,肌肉組織,然後詳審其動態及神情,方能有
得。」他早年在歐洲學習的科學求實精神上,嚴謹地掌握了馬的動態、結構、習性,經過千錘百鍊,
成功解決了筆墨和馬的塊面結構如何和諧一致的問題,得心應手地塑造出馬的形象,以表現他的審美
理想,寄託他的愛國情懷。此畫美在馬的動勢。它脖子向前伸去,昂頭挺胸,鬃毛在風中飛揚,飛奔
的四腿張弛肆意,透過四肢的巧妙擺布使得馬真的「奔跑」起來。作者突出了馬的肩部、胸部、頸部
大塊肌肉的形狀,凸現馬的英俊、雄健形象。畫家簡單的線條將柔韌的踝關節和堅硬的蹄子等體面轉
折關係惟肖惟妙地刻划出來,達到盡微致廣的境界。畫面中,徐悲鴻不僅充分發揮傳統筆墨的輕重、
疾徐、枯濕、濃淡、疏密、聚散的節奏韻律的抒情性,而且充分掌握筆墨作為「造型語言」的嚴格寫
生、寫實的造型性,使兩者巧妙地合而為一,標誌著中西融合的藝術理論和理想在創作實踐中的最高
成就。
2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