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6 - 中国书画夜场
P. 216
2551 謝稚柳 1910-1997 為蔣維崧作執扇仕女
一畫因緣
傳統可以是千年悠遠,也可以是數十年。傳統是一整套完成的規範、規則、遵循並用便是傳承。
作為傳承性畫家,謝稚柳(1910-1997)無論山水、花鳥、人物皆能入古出新,以其特有的文人之氣展示與眾
人。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文物工作、藝術生涯中孜孜不倦,是鼎足當代,集詩書畫創作、考證、鑒定、研究等於一
身的世所公認的大家。
謝稚柳早年雖一貫尊崇明代人物大師陳老蓮、自己卻罕作人物。1942年,張大千自敦煌致書謝稚柳,邀請其前
往敦煌考察壁畫。謝稚柳辭去尚未到任的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的職務,(此時蔣維崧(1915-2006)已為中央大學助
教)與張大千一起研究敦煌藝術。在敦煌期間,張大千從事敦煌壁畫臨摹工作,謝稚柳則研究了敦煌繪畫藝術的風
格及流派演變過程。此張《仕女圖》便是謝稚柳結束敦煌考察之後的代表作。1944年秋天,謝稚柳在昆明舉辦個人
畫展,旋即奔赴重慶再展。臨行之際為其好友峻齋(蔣維崧)所作。與謝稚柳40年代常見的人物畫一樣,此作亦工
筆設色。畫中人物線條流暢,賦色濃郁,姿態生動,眉目含情,無不顯莊重典雅之氣度。當與源自敦煌、隋唐之風
有著千絲萬褸的聯繫,不是一般調朱弄粉者所能夢見也。落款處自作七言詩,盛贊蔣維崧陶淵明的《開情賦》裏的
十個願望都溫習了,仍然像《維摩詰經》裏的菩薩們那樣,天女灑下花來都不沾身。字體大小錯落,與面相得益
彰。從款中書法看,謝稚柳已從「二王」書法中吸收了許多養分。其書已無陳洪綬的誇張,有著明顯從明清調向唐
宋書法過渡的一個痕跡。隨意中增添了幾分薀藉。這當然也離不開早些年同沈尹默、潘伯鷹等書法大家的交流。從
學術角度講,這也是謝稚柳書隨畫變的一個實證。
一張好的書畫作品不僅好在畫面本色,其背後的故事也是充滿了趣味。這是兩位學問大家之間的相贈,是兩位
常州老鄉難得的碰面。
常州可謂是一個人傑地靈之地。清中後期「常州學派」的學術研究更是影響了常州後學的發展。「常州學派」
的學術文化也深深的滋潤謝稚柳同上款人蔣雜崧。成名後兩位大師雖一南一北。一位深居孔孟之鄉山東,一位客居
於上海灘。但殊途同歸,都是常州走出來的大師。「我是從寄園走出來的,我的人生是在寄園奠定的基礎」這是謝
稚柳先生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寄園的主人便是謝稚柳的哥哥謝玉岑的岳父錢名山先生,是常州學派的殿軍。而蔣維
崧出生於常州武進蔣氏家族,其祖上蔣汾功、蔣驥之、蔣日豫皆為當時「常州學派」之大家。兩位老先生,書法上
都受沈尹默、潘伯鷹等人影響。謝稚柳就曾說「當時(1940年左右),我與尹默先生住在重慶陶園,僅兩牆之隔,
幾乎是早夕相見談詩論書,我是受益匪淺。」而30年代蔣維崧還在中央大學求學期間就得沈尹默指點,期間還經潘
伯鷹介紹為章士釗、徐悲鴻等名人刻圖章。人世間的緣分總是是這麽的奇妙,機緣也總是那麼的巧合。兩位常州老
鄉,雖一南一北,但在交友學習方面卻都遇到了同樣的師友,此作更是將一南一北兩位常州老鄉的交情鐫刻其上。
一張經典之作再配上畫作背後經典的人文那便是完美。顧愷之《洛神賦》、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王希孟
的《千里江山圖》……等皆如是。此畫也正如謝稚柳落款所言「虛說情緣極結因」,這是一張美麗的仕女圖,更是
兩位常州老鄉是淡如水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