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3 - 中国书画夜场
P. 213

1961年在***辦公廳的安排下,傅抱石與關山月共同前往東北三省進行了為期近四個月的旅行寫生,滿腔熱情
                 的他一路走一路畫,留下了大量寫生畫稿,創作作品百餘幅。此次寫生之後傅抱石曾感慨:「這次去東北寫生,第
                 一次見到北國江山的雄渾浩壯,氣魄非凡,大開眼界」,「我們以前所見歷代山水畫,每以為南宗盡平遠之致、北
                 派極高峻之態:其實古時交通不便,北方的畫家哪得機會像我這樣遠游白山黑水,他們根本沒有見過真正宏偉的北
                 國風貌,並無切身感受,可見有些古畫中的崇山峻嶺是作者虛構的,必然缺乏真實感和天然的氣勢」。「到了東
                 北,別是一番天地,沒有去過是無從想象的。看到茫茫雪原和林海,過去的技法都不夠用了,我將有新的嘗試。」
                 寫生歸來,傅抱石興致勃勃地對黃苗子說:「前人早就說過,山水畫的皴法是從畫家接觸到的真山真水中體會出
                 來,而不是畫家為了好看,就能在畫室里憑想象把 ‘披麻’、‘解索’畫出來的。這次到東北,使我見到東北許多
                 山水的形質奇詭,絕不是過去的‘斧劈’、‘披麻’……所能表現的,原因是我國過去的畫家由於條件的限制,足
                 跡很少到關外,他們未見我國東北部山川的面貌。因此我到了長白山和鏡泊湖等地,親自感受到那裡的水石嶙峋,
                 使我悟出新的皴法來。我主張畫家們今後多到東北寫生,這就會給國畫開闢一個新的境界。」的確,這次東北寫生
                 激發了他莫大的創作熱情,中國畫藝術也由此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東北壯游後的傅抱石對流泉飛瀑體味益深,瀑
                 布飛泉依山勢曲折而下,水勢湍急,有萬馬奔騰之勢,本幅《觀瀑圖》便是以此為題1964年創作於南京。

                     此幅作品中的瀑布垂落於峭壁之上,滔滔水勢越過亂石,攜雷霆萬鈞之勢衝岩而下,氣勢非凡。瀑布源流構思
                 甚妙,水口處礫石參差,石塊的佈置恰到好處地襯托了水勢,又施以散筆皴擦,大大豐富了水口的表現力,真實而
                 生動。傅抱石寫天池瀑布,多取全正面視角,以現其壯闊撲面之勢,此幅也不例外,不僅如此,瀑布左下方繪凸出
                 山石,層次豐富的同時又多了幾分含蓄隱約之美。近石上的人物,以寥寥筆墨勾勒而出,席地而坐,對景撫琴,可
                 謂是相得益彰,充分地顯示出畫家對處理此題材的心手契合,以及千錘百鍊之後信手揮灑的自信。

                     用畫筆表現瀑布之難在於如何展示瀑布的源頭—水口的氣勢。正是因為對水口有獨到的表現方式,所以《觀
                 瀑圖》是傅抱石常常畫,也是最為得心應手的題材。古人多以線描勾出水口,他棄之不用,而用散鋒皴擦水口的山
                 石,透過其佈局襯托出流水的質感和動勢,水的萬千姿態瞬間凝固在畫面中,令人浮想聯翩。傅抱石每每提及,一
                 個畫家要有自己的「絕招」,也就是與眾不同的筆墨技巧。只有對筆墨進行創新,才能有所成就,有所收穫。對瀑
                 布水口的創新是他體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訓,深入觀察自然山川,經過理性的思考、歸納而得來的,影
                 響被及後世,畫家對瀑布的描繪自然流暢,粗獷中不失法度,看似不經意而神采凸顯,非抱石不能至此境。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