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6 - 中国书画夜场
P. 206
2548 傅抱石 1904-1965 贈董正之《登山觀瀑》
傅抱石與一家在重慶西郊金剛坡
舊曆乙酉年正月廿九日,換算到公曆紀年,也就是1945年3月13日,傅抱石在東川金剛坡下,信筆寫就《登山
觀瀑》,二年後,於篋中撿得此作贈與董正之。1939 年5 月,斯時傅抱石在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因重慶屢遭
日機轟炸,政治部會議決定第三廳拆分成兩套工作班子,一套城內辦公,一套下鄉在巴縣賴家橋。傅抱石被分配下
鄉,寓居重慶西郊歌樂山金剛坡下一農舍,遂自署「金剛坡下抱石山齋」,一呆便是八年。入蜀八年,是傅抱石畫
風大變的時代。這一時期傅氏山水畫變化豐富,各有特定情境,作法亦隨機應變,沈鬱蒼茫、淋灕空靈,均能各趨
其致。《登山觀瀑》作於1945年,即是創作於入蜀第七年,其蒼茫淋灕的筆墨風貌,足以代表抱石先生金剛坡時期
的風格。畫面採用了傳統山水中的高遠式構圖,以表現山勢的高峻和深邃。觀其皴法,畫是亂麻皴與荷葉皴的結
合,前景又用了拖泥帶水和潑墨。皴法之外,是破筆散鋒點,濃濃淡淡,疏疏密密,似亂而有序。復以淡墨多次渲
染,最後以墨赭、墨青敷之,使線、皴、點等元素構成不同的體面關係,並最終達到渾然一體的效果,營造出一個
雄奇蔥郁的山川景致。畫面下方,可見三人自左向右登坡而行。人物以細線勾成,刻畫精細,衣冠高古,神情畢
肖。通幅山川潤澤,霧氣瀰漫,元氣淋灕,意境悠遠。
上款「正之先生」即董正之居士。在整理20 世紀40 年代傅抱石與董正之的行蹤後發現,二者蹤跡重疊在重
慶、南京兩地。前文已知,傅氏於1939-1945 年間在重慶金剛坡一帶。1940 年秋,董正之奉調至重慶中央訓練團受
訓,由陝入川,往返兩月,曾留有《八百里秦川憶往》《棧道連雲接秦蜀》《險阻崎嶇蜀道難》多篇遊記收入《海
鷗續集》中。雖尚未知曉二人是否於重慶便已相識,亦不排除此作通過郵寄的形式贈送,但大概率的情況是,《登
山觀瀑》的贈送發生在南京。1946 年10 月,傅抱石攜全家隨中央大學從重慶遷回南京白下,仍執教中央大學藝術
系,一家五口居中央大學南高院宿舍。1947 年始,常見傅氏畫作上落款「白下講舍」「金陵講舍」「中大講舍」,
所指均是同一處——傅抱石南京白下中央大學內寓所,直到是年9、10 月份,傅抱石曾攜歷年積藏個人作品赴上海
籌備個展。除此外,
並未見到傅氏在1947 年間有離開南京的其他記錄。董氏生平記述無多,僅能從其遊記或是紀念佛教人士的文章
中獲取一星半點。1947 年1 月1 日,《中華民國憲法》公佈,同年12 月25 日,開始施行。是年,董正之經師長親友
勸說,返鄉參加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並成功當選遼寧省立法委員。1948 年5 月,第一屆立法委員齊聚南京報道。
董氏亦在《永懷雪公恩師》一文中自述曾於1948 年秋(立法院第二會期)在南京鐵作坊聽應慈老法師講經。根據上
述經歷,推測董氏1947 年在南京活動也合情合理,或為參選立法委員作準備工作,故此畫應是董正之於1947 年農歷
七月在南京拜訪傅抱石時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