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0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P. 380
诗文书画斥四蠹,颜李实学清大儒。
邪甜俗赖写惩戒,轻薄促弱宜芟除。
道咸世险非康衢,内忧外患民嗟吁。
画学复兴思救国,特健药可百病苏。
画学复兴特健药
文治光华旦复旦,星云烂漫尘赖芜。
宾翁家珍《画学篇》原稿首度露面 沧桑蜕易阅今古,月中走兔日飞乌。
《画学篇》长歌为画史要略,是黄宾虹梳理中国画学的扛鼎之 1952年12月,浙江省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黄宾虹被推
作,也是宾翁晚年中国画学思想的结晶。黄宾虹《画学篇》长歌 为代表。在会上,宾翁有意将文艺升降等研究画学心得整理成
原稿,为宾翁家珍,是尽数捐献后仅余的至宝。文中有多处圈改, 文,谭启龙省长万分支持,慨允派员臂助。在宾翁致郑轶甫信中,
完整保留了他在创作这篇重要作品时,思考与推敲过程中的火花 他提道“方今政府领导提高文化,以为建国基础,极为钦佩。”
和痕迹,体现宾翁强大而充沛的精神能量。正是在《画学篇》中, 至1953年4月,苏乾英来杭,属将新撰《画学篇》初稿寄至香港刘
他的许多真知灼见为后世的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方向 作筹处,刊印数本,分赠友好。“如近作《画学篇》一首,交研究人
和研究基础,指导了未来数十年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它不止具有 转抄付刊,分赠参观典礼各友,闻散出百余份之多。事先既不经意
书法和文献的意义,也是理解宾翁思想的精华,是其晚年振聋发 校对,或交作者过目,现今各处纷纷函诘错误,始悉句亦遗漏不少,
聩的时代强音。 咎归自己粗疏,目疾之害如此,学院诸教职茫然不知,仆亦以为忙中
宾翁一生致力于思考民族性,认为即使世事变迁历经沧海桑田, 未刊,今知大误。除北京李副主席、上海文化局赖局长与尊处自抄
民族的特性也不会轻易地改变。中外艺术不能强求一律,必须要 外,改正寄出,余由仆自行觅印刷处,今在动手中。而干事人误认仆之
有自己的民族性。即便在外国艺术不断涌入冲击中国艺术的时 脑筋过旧,伊再翻新出奇云云,因之草率了事,岂不可叹。 ”因为相
期,我们也一定要先继承传统的东西,然后才能去创新。先继承 对晦涩难懂,《画学篇》在研究人员转抄付刊时出现了许多的纰
传统,再师法造化。 漏。后续刊印出数个不同的修改版本,使得宾翁不得不对其修正
在美术史研究和中国美术史的建构中,黄宾虹的独特见解体现 且不容再有遗误。
了他深厚的学养和时代特色。黄宾虹七十岁之前的多数时间和主 正因如此,《画学篇》初稿才显得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宾翁博大
要精力都用于美术史文献的梳理和美术史的研究,他主编的《美 精深的原旨。“画学复兴思救国,特健药(可)百病苏。”全篇运句
术丛书》有数十辑,收录百余种古代美术文献;著有《古画微》等 深入浅出,梳理国画源流和笔墨承传脉络分明,见解独到。历数
美术史研究著作,研究成果多达数百万字。学者们都对黄宾虹推 了中化五千年书画史,兴盛废替,各有因果。除了粗文(徵明)细
崇极高,潘天寿就极为崇敬黄宾虹,认为他太博大了,称其“毕 沈(周)。“自董玄宰宗北苑,青藤(徐渭)笔下垂露珠。 ”这些主流
生所得画稿不下万纸,且学养渊博,著述宏富”。 艺术家外,宾老还特地提出那些“避轩冕,甘泥涂”的文史画者,
早在1925年发表的《古画微》以“我用我法”的方式撰写,构筑 如泾阳张恂、莱阳姜实节、黄山派李永昌及绣水项元汴,江上笪
成其后数十年探索中国画学演绎规律的重要平台。至1954年发表 重光,秀水朱彝尊,悲盦赵之谦等。
《画学篇》,认为是“对于‘中国画学的升降’的关注。宾翁据其 与传播在外的刊印本相比。原稿体现出更多的细节。从本体论
晚年所悟,提出“道咸画学中兴说”,为中国画学升降打开了新 上,探讨了中国书画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大事。尤其是最后一
的研究方向。是伴随着对中国现代画学探索的每一步深入和取 段。“文治光华旦复旦,星云烂漫尘赖芜,沧桑蜕易阅今古。月中走
得的悟解,老人所作出的新一轮的梳理。 兔日飞乌。(不变民族性特殊)。光阴过客隙影驹,尽先文兴用目治。
364 |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