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8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P. 328
潘天寿与郭沫若
(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潘天寿的绘画作品的风格更强烈了。那种骨气雄风,那种
钢筋铁骨般的现代结构美,产生出巨大的力量感;同时仍洋溢着勃勃生机和亲切浓郁的生
活气息,处处流露出那种他所特有的刚毅气质和高远情怀。那些雁荡的山花野卉,那些顽
强的古松古梅,那些落拓不羁的秃鹫,彻底改变了文人画末流的轻薄柔弱与玩世不恭,而
正好在精神层面上与峥嵘壮阔的时代精神相吻合。可以说,他的绘画既是诗书画印交融的
传统中国画的一个总结,又是对旧时代传统中国画的一种超越。学术界普遍认为,50年代
末和60年代中期,潘天寿完成了从古典中国画大师向现代中国画大家的过渡。
——卢炘
潘天寿以泰山松为题,开宗明义,于1959年作《万岁长青》为祝贺祖国十周年生日献
礼。赤松小寿一千年,泰山松寿享万年。 1959年,画家处于艺术创作的全盛时期,其
画松的重要作品,亦都出于此时。比如尺幅巨大,艺术家代表作的《江天新霁》,也是
创作于1959年。《劲松》则是创作于1964年。笔下松树意象往往与潘天寿气质相符,表
现出潘天寿一身傲骨,不为名利所动,不肯随波逐流,于苍茫天地间,屹立于磐石之
上,撑起一片天空。
这里的松树则是寓意着健康长寿。一棵虬枝夭矫、古拙奇崛的老松,作翻滚伸展之
状,向画外扩张而去,如苍龙升天、黑蛟闹海,有横空出世、昆仑浩渺的气象。这一时
期还具有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潘天寿的标志性风格—大山石的频繁出现。画面下半
部以重笔粗线钩勒而成的巨石,颇具钢筋铁骨般的力量感与轫性。松与石组成典型
的框架结构,这种构图给人顶天立地、泰山不移之稳重感。
潘天寿惯用淡墨、重笔、粗线空勾表现画面,中间大面积留白,正如潘天寿常言:“我
落笔处黑,着眼处却白。”他对“屋漏痕”、“折钗股”线条的运用,既自然生动,又涩
而有力,且转折处均成方形转角,近似直角,弧线较少。潘天寿对书法的研究也颇为
深入,观画面上半部题字,可见其行书运笔刚健有力,姿态优美,挥洒纵横,题字“竖
向”破开了松树的“横向”,综合平衡了画面,也是潘天寿独特的绘画方式。
312 |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