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9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P. 299
入木三分见丹青
来自黑洪禄先生的珍藏
黑洪禄先生是黑氏古玩业创办人,香港著名明清古典家具收藏 有专门向香港供货的行家,此后公私合营,成立了中国工艺品进
家及古玩商。从上世纪中叶便开始活跃于古董市场,经营过瓷 出口公司。当时进出口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下设北京、天津、上
器、鼻烟壶、家具、珠宝、翡翠、书画等多个项目。黑氏家族与纽 海、广州四个分公司,香港若需进货,可与这四地洽谈。经过一段
约知名古董收藏家安思远先生渊源素来已久。 1949年,当安思远 时间的停滞,直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家急需外汇,出口才有所
首次来到香港,便成了黑洪禄结识的第一个外国朋友。改革开放 松动。 1972年,黑洪禄随岳父回北京进货。1976年,黑洪禄先生正
后,二人又结伴一起跑遍内地。黑家第二代掌门人黑国强, 1988 式与进出口公司签署合约,专买木器,仅以笔筒为例,就秘藏800
年开拓美国市场参加古董博览会,便拜安思远为义父和恩师。后 个,几乎都来自那个时期的外贸交易。1980年代,全国每个月能
一手创办“研木得益”与“典亚艺博”,成为知名爱好者、藏家、 出一个货柜的黄花梨紫檀老家具,如此局面大约维持了七八年,
古董商和策展人。两代人的经历,映射出港岛古董业发展史,半 “当然里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也有品相极佳的,但这部分不及
个多世纪的繁荣沧桑。 总数的1%。”
香港开埠的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最初以传世书画、瓷杂为主, 1986年,国际拍卖行的陆续进入,不仅开阔了香港古董业的眼
藏家基础则是当时住港、来港的英国人和华人。 1949年前后,香 界,更吸引了大量海外买家。藏家的黄金时代正式到来。到内地
港古董业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由于当时内地时局不稳,许多 “跑货”一去就是两三周,文物商店、友谊商店成了流连忘返之
外侨、华人纷纷转移定居香港,其中便有大量藏家和行家,香港 地。黑氏父子也在此时忙不迭地向世界艺术之都纽约进军,汲取
遂逐步成为中国古董向世界扩散的中转站。古董店集中在水陆 最为前沿的艺术经营理念。
交通便利的九龙半岛南端的尖沙咀,外交人员和外埠人士成为 1988年,黑国强第一次去美国参加古董博览会,给安思远帮忙。
各家古董店的主要服务对象,百分之七八十的古董通过这里流 安思远是美国知名的亚洲艺术古董商。 1989年10月,在纽约替安
向西方的个人、家族、企业和博物馆。 1949年4月中旬,黑洪禄从 思远在上东城区军营参加“国际美术及古董博览会”。那真是大
天津上船,抵达香港,最初正是在汉口道(位于尖沙咀的一条街 开眼界之旅,他第一次认识到古董可以如此时尚地去经营,每家
道)设了铺面。 参展商都竭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当代艺术、西方钟表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已孕育出多位知名收藏家,名震世界的“敏 与中国古董兼容并蓄,一时让他目瞪口呆。在给安思远帮忙的
求精舍”即是在1960年由胡仁牧、利荣森和陈光甫发起成立。前 七八年里,黑国强学到了不少国外的生意模式,博览会的形式给
期的会员,很多都是直接从内地移居香港的银行家、企业家或世 他极大的触动。
家。 这种新颖的形式让他觉得华人社会也可以复制,从那时候起做
1970年代,香港古董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这一时期,经济发展 一个同样类型的博览会的想法,便在他心底酝酿。改革开放开通
迅猛,香港诞生了大量本土新藏家,医生、律师、建筑工程师、大 了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渠道,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天平逐渐
学教授、企业家等社会新贵入行收藏。香港古董业重地由尖沙咀 倾斜,收藏市场由西方主导,逐渐西风东渐,在中国市场掀起热
移至荷李活道。 1970年9月,黑洪禄向亲戚辞职,结束了自己长达 潮。 1999年,从黑国强到荷李活道上环一带开店后,到2005年有
22年的学徒生涯。同时,黑家开始专营明清家具,迄今超过半个 感于欧美市场渐趋平静而亚洲特别是中国内地的起飞,他终将念
世纪。 头付诸实行。
与此同时,内地的营商环境还相当保守。新中国成立前,北京曾 进入1990年代,香港的收藏家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拥有雄厚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