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P. 28
“蹋天一磨”悬挂于小林斗盦书斋之中
“蹋天一礳”语出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 创作中,以篆书、行草为主,此幅作品创作于1914年,点划圆熟精
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纱帷昼暖 悍,刚柔并济,以篆籀入笔,苍劲雄浑,不拘一格。吴昌硕的篆
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书,甚得益于《石鼓文》的反复研习。其在六十五岁时自记:“余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中晚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是李贺的咏砚诗,诗中称赞了端砚的精美 年后,吴昌硕临写《石鼓》渐渐“离”形而传神,参以隶书,楷书
之处,歌颂了端州石工高超的手艺,描述了采石、制砚的情景和 以致草书的笔法倾向愈加明显。而其书写的小篆,也大有“任情
所制青花紫石砚的精美。作为书画家,吴昌硕的很喜欢砚台的, 恣性”之感,逐渐形成了此幅作品特有的美学特征。此幅作品中
与常熟的砚台收藏大家沈石友相识。沈石友是一位擅作诗文的 的书写用笔,是完全的中锋,表现了文人“守中”的正气,在圆转
文人,而他对古砚有着狂热的喜爱,他的砚台收藏讲究格调第 曲折中透出一种力度,柔韧而不失于软弱,流畅灵动而没有丝毫
一,不沾俗气。经常请吴昌硕为之题写砚铭,两人共同创作出不 的张狂。其笔画具有强烈的“墨气”,作者在书写时蘸墨饱满,下
少绝世佳砚。据统计,吴昌硕、沈石友交往时间长达30多年,吴 笔酣畅,因此在起笔处出现较粗的“头”。在笔画紧邻处,还出现
昌硕为沈石友题铭的砚台达120多方。沈石友去世后,其子将所藏 了因墨渗融而笔画有些许粘连的现象。在吴昌硕擅长的篆,隶,
158方名砚拓印成谱,即是名闻海内的《沈氏砚林》。 楷,行,草诸体书法中,行草成熟最早,应用也最为广泛。从此幅
吴昌硕篆、隶、楷、行、草五体皆精,尤以石鼓文称擅。此幅“蹋 作品的题跋可以窥见,其行书收放自如,将篆、隶、楷、行、草各
天一礳”是缶翁晚年书法精品。在近现中国书法史上,吴昌硕是 种笔法溶于一炉,雄浑苍劲,恣肆老辣,自家风貌已臻成熟,达
开宗立派的变法大师,作品有独特的个人风貌。在吴昌硕的书法 到孙过庭“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境地。
012 | 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