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当代艺术夜场(一)
P. 33

生活中抽离,离群索居的一种方式,就像宋代的中国文
                                                                 人,渴望抛开尘嚣隐遁到深山中安静地作画。《沂蒙山
                                                                 NO.8》是艺术家记忆童年、青春的纯朴和情欲的迷茫吗?
                                                                 是意识到它们在身边流逝或被毁,却仍旧真实地存在远方
                                                                 吗?这幅似有画家身影在其中的风景,如同一场精神还乡
                                                                 式的成熟追忆。在这个弥足珍贵的瞬间,余友涵从城市的
                                                                 纷乱中脱身,回到了更为可靠、不甚变化的土地和情感
                                                                 ──那里像是家园。
            余友涵《沂蒙山1》2002年 布面丙烯 128×200cm.
                                                                 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人有权做出自由的选择,对余友涵
             上拍的《沂蒙山NO.8》是系列中仅有两件人物与风景并存                         而言,改变才是最自然的,从写生到抽象再到波普,从重
             的作品,更被余友涵喻为“既属于‘沂蒙山’系列,也是                           返风景到回归抽象,不停地流变是这位艺术家所体会的常
             ‘啊!我们’系列,有大地也有人民”的珍罕之作。艺术                           态。或者正如余友涵对小汉斯(Hans  Ulrich  Obrist)所说的那
             家用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抽象风格,创造出人与自                           样“我的作品不仅仅容纳社会的缩影,更想表达自然与人
             然静谧而和谐的氛围。                                          的缩影。就像跳跃性的思维,这里中断的思维会在另一端
                                                                 继续下去。”
             画中娴熟的用笔和构图,可以看到余友涵已经摆脱了早期
             风景画中塞尚的影子,也从自然对象的视觉束缚中挣脱。
             这片风景似乎是从“圆”的抽象意象中来,点、线连绵间
             带着主观抒情色彩,无名连绵的山坡,泥泞的黄土路、
             各种形态的树丛、草地,都被艺术家用最个人化的语言描
             绘,不愿过多刻画、面容模糊的男孩隐于自然界的纷繁
             间,似已与自然融合,又或是青涩地回避着画家的凝视,
             令画面充盈着一股扑面而来的神秘感情和力量。

             久居上海的余友涵不喜欢快速的都市发展,常常将摩天大
             楼和建筑物称作“空壳”。沂蒙山之旅是他从喧闹的都市                                  南宋 牧溪《江边垂钓》 纸本水墨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