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中国书画夜场
P. 18

2501  傅抱石  1904-1965  湘夫人













































          滿紙木葉隨風飄灑,或近或遠,或聚或散,徐徐地翻飛降落……一位                             號。或是忠義氣節的代表,或是清逸雅麗的標誌。
       典雅的女性,亭亭玉立,微步其間,娟秀的面龐上,柳眉、杏眼、櫻口,
                                                                         以「湘夫人」為例,四十年代臉面和眉眼都偏長,顯然受到顧愷之
       是古典的至美,那穿過落葉含情遠望的眼波,隱隱透出了些許惆悵……一
                                                                     《女史箴》圖的影響,其表情又時有悵然若失的愁情。五十年代開始有了
       個清空灑落的境界,一個曼妙美麗的倩影。這就是傅抱石先生用畫筆詮釋
                                                                     變化,到六十年代,臉面漸圓,也稍稍豐滿了,眉眼略短更合於比例了,
       的屈原《九歌·湘夫人》辭意—「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
                                                                     眼目明媚起來,愁緒減弱了許多。這一變化,反映著社會、思想、性情的
       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促成了郭沫若歷史劇
                                                                     轉化。
       《屈原》的誕生,時值一九四二年一月。傅抱石也是自該年開始了屈原像
                                                                         此件《湘夫人圖》作於一九六三年,是抱石先生變法後的代表作品。
       和《九歌》人物創作。他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隨同郭沫
                                                                     圖中的湘夫人,是作者理想中的女性美的標誌。她含有深情,她襟懷灑
       若在民國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期間,政治思想諸方面受到郭
                                                                     落,她高潔典雅,她超然脫俗。圖中,人物線描流暢勁健,落葉點厾灑脫
       沫若的不少影響,他的這類創作,顯然呼應著郭氏劇本《屈原》,「寓有
                                                                     淋灕,相互對照中,愈顯精彩。最為傳神的是湘夫人的雙眼,作者妙用淡
       家國興亡之意,而於忠臣逸士特為表彰。」(郭沫若語)這便是傅先生此
                                                                     墨輕勾,造就了透明清空、含情無限的神采。好畫如好詩,讓我們的思緒
       類人物作品在當時的現實意義。
                                                                     隨著畫意詩情飄蕩!
          抱石先生的第一幅《湘夫人》繪制於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他在畫上
                                                                         畫中湘夫人雙手攏於袖內,體態輕盈,人物開臉刻畫精微,發堆高
       作題曰:「屈原九歌自古為畫家所樂寫。龍眠李伯時、子昂趙孟俯,其妙
                                                                     髻,烏黑潔亮,臉敷淡紅,唇點朱砂,雍容華貴,亟見唐人仕女風範,更
       跡尤光輝天壤之間。予久欲從事,愧未能也。今日小女益珊四周生日,忽
                                                                     現「高古」神韻。最為傳神的是用淡墨散鋒畫成的雙眸,透明清空。身上
       與內人時慧出楚辭讀之,‘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不禁彼此無
                                                                     袍帶衣折,線條利落灑脫,柔中帶勁,繞臂的巾帶飄揚,形成不動而動之
       言。蓋此時強敵正張焰於沅澧之間,因商量寫此……」次年十一月郭沫若
                                                                     勢。滿紙墨葉隨風飄灑,或近或遠,或聚或散,徐徐地翻飛降落。人物顧
       題詩其上,結句曰:「莫道嬋娟空太息,獻身慷慨赴幽並。」作品的創作
                                                                     盼生姿,風神自得,墨葉俯仰向背,疏密有致。「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
       起因和意義再清晰不過了!從這時起,屈原與《九歌》成了抱石先生人物
       畫的重要題材。物換星移,當時間步入五六十年代,那些曾經寄託著作者                              木葉下」,這種曼妙的意境,簡而有味,簡而有神,洵為傑作。
       愁緒與悲情的藝術形象,便漸漸有了變化,變化為作者特定的藝術美的符                                 —節選自蕭平《灑落的詩情 典雅的女神—讀傅抱石妙制〈湘夫人圖〉》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