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5 - 无问西东1900-2000: 中国当代艺术特别专场
P. 195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转化的过程中,‘自然的常态与物种的短暂’映现着生命的本相”。 由此并不难理解为何艺界对于郝量寄予颇多期许,正在于其对东西方异
中有同的诡谲幻化,身处当代而跋涉高古的往复探考。
宋 苏轼《潇湘竹石图》卷 中国美术馆藏
宋 赵佶《竹禽图》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元 李衎《竹石图》故宫博物院藏 元 赵孟 頫 《古木竹石 元 倪瓒《鹤林图》(局部) 中国美术馆藏 郝量《结庐三》2017年 绢本重
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彩 170×95 cm.
中国文人对“竹”的演化和向往由来已久,至宋元成体系,又有李衎汇苏轼、文同画竹之论,撰有《竹谱》十卷,严整完备。由理及意,由制式
及至用色,郝量在《竹骨谱》中所显示出的对传统素材之内化功力,令人惊喜。自此之后,也开启了他从早期“骷髅幻戏”与“竹”之间的交相
推演。2012年的一则采访中,他说:“我的叙事无论生、死、虚、实,都是把时间带进去,看似一个景,其实时间在变化,里面有一种空幻的情
绪。比如说《竹骨谱》,我希望做一个印证,物与人的印证,人们在一页页翻看时,我希望带进时间的概念”。及至其后的册页《搜异录—云仙
散录》,手绢《四时荣枯》、《云记》、《水火不容》,以及《套数·秋思》等等,并行不悖,艺术家对于时空的构画表达是持续性的。由更为
近期的“结庐”系列亦不难看出,“竹”作为艺术家创作中最为重要的意向之一,已有其脉络。如此综合想来,郝量在《竹骨谱》中已极为坦白
地表露出自身的核心艺术向往,而相较于艺术家其后的创作,此组“竹骨”用色清丽空灵,未及而立的轻盈心境,实难再得。
可以说,郝量对于人之存在的琢磨,于《竹骨谱》得以尽呈。元亨利贞,自是万物之常理所在,其实无悲无喜。此册页七组,意味旷远而指涉
一世,梦幻泡影虽有定数,君子仍当自强,欲望与生长有其意义,缘起缘空的因果循环之中,生命的挣扎和无奈也自有道理,造物者之无尽
藏,大人守中持正,当为其所应为,得所应得,失所应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