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中国嘉德2022年秋拍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
P. 130
th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 20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闪烁的目光:平静的外表下涌动的情感波澜 里,妻子、丈夫包括孩子逐渐
共用了同一幅面孔,除了发型和
本作中一家人紧闭的双唇,暗示一种无法表达的共识,就像默守一 服饰的不同,几乎无法区别他们
个属于大家的秘密。照片背后指向的那个年代,正是张晓刚所成长 的面部。长时间凝视这三人的面
的环境。“我不会画有笑容的人,或者大喊大叫的人,因为我们这 孔,多次重复所带来的熟悉感,
一代人已经被训练成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一代人”。克制与沉默是那 会逐渐转变为陌生。就像当我们
个时代的气质,画中儿子所佩戴的红领巾,以及父母身上时代感极 长时间盯着镜中的自己,不用多
强的工作服,也从穿着上显示出环境对个性的制约。 久,我们的形象就开始变得抽象
和浑沌,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矛
但是,眼睛不会说谎。在极度理性的画中,张晓刚将最后的一丝的
盾感觉。
情感笔触,留在了一家人闪烁的目光中。本作中,张晓刚尤其突出
了人物眼睛的塑造,眼波里的涟漪是他们无声的呐喊,揭示着空洞 为什么张晓刚要让三人共用一张
茫然的脸孔底下面对过去与未来的内心矛盾,诉说着时代快速更迭 脸?这代表了血缘关系,但或许 新北京,第二卷,第29期,本季
《血缘——大家庭,全家福》刊登
给人带来的无法被磨灭的伤痕。相比其他画家在作品里直白地控诉 也表明了人脑对过往记忆的篡 其上
与宣泄,张晓刚的这种沉默地回应,似乎更强有力。值得细究的 改——随着时间推移,画家的记忆变得越来越模糊,本来有区别的
是,位于画面中心的男孩衣服上,张晓刚少见地把红色和黄色结合 面孔,逐渐变成了同一张脸。于是,画中共用的面孔变成了一个哲
在了一起。红色和黄色对国人意义非凡,画家不再将其表现在肤色 学的问题:所谓真实的历史是否存在?个人的记忆又有多少可以相
上,而是外化在孩子的穿着上。在历史记忆的灰色面容映衬下,孩 信?在时间的长河里,它们都可以被人为修改。所以有时候我们不
子制服上鲜亮的黄色红色,为压抑的时代开了一个缝隙——这暗示 得不承认,真正的过去已经永远失去了,留在我们记忆里的过去,
着环境正在悄悄地变化,孩子代表着明日的希望,即使这种明亮的 可能都是为了现实所重建的过去。
希望只存在于漫漫生活的片刻之间。于是《全家福No.1》最终替画
家这一代人的共同创伤发声。
·“重复”的艺术:“我们奋力向前,却又不停地回到过去”
受20世纪80年代西方波普艺术的影响,“重复”也逐渐成为张晓
刚作画的精髓,并一直延续至今。但与快餐式波普不同的是,他的
“重复”反映了大多数人被时代塑造的意识。
在大家庭系列的成熟阶段,张晓刚将“重复”发展到了极致——对
比系列前期的作品中,画中人物的面孔虽然相似,但父母和小孩的
面部仍然具有一定的区别性(见图2、图3);而在《全家福No.1》
张晓刚1996年《血缘:大家庭1号》 布面油画 149×189.5 cm.
中国嘉德,当代艺术夜场,2018年6月19日,Lot1839,
成交价:RMB 40,250,000
被问到创作的灵感是否都和过去有关,张晓刚回答到:“我一直
和过去纠缠不清,是因为我更喜欢描绘记忆,对时尚反倒不感兴
趣。”这也解释了张晓刚一直重复创作大家庭系列的原因——艺术
就是真诚地面对自己,所有过去所受的苦难都是财富。固执的张晓
刚习惯于在作品里表现个人记忆,也在不断地重复绘制中,安抚治
愈了自己的创伤性体验。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尾所著: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逆水行舟,却不停地被浪潮向后推去,直至
张晓刚《全家福1号》1993年 布面油画 100×130 cm. 回到往昔光荣岁月。”
中国嘉德 CHINA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