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7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 · 近现代
P. 237

血战苏黄  师古从心








              苏东坡之于中国人,尤其是以吴湖帆这样的传统文人,乃是如偶                           家林有此景,愧我独忘归。”米芾诗云:“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
              像一般的存在。吴湖帆一生在词文创作、书画创作上无不深受苏                           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
              轼的影响,在词文、书法绘画创作上多有拟东坡意和临仿东坡的                           风雅伴,岁晏未言归。”
              书画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这卷吴湖帆1965年临苏轼                         吴湖帆在酣畅淋漓地临写完苏轼《黄州寒食帖》之后,又用黄庭

              《木石图并黄州寒食帖》卷。                                          坚笔法将黄庭坚跋文一并临仿,云:“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
              吴湖帆是近现代江南传统文人书画的代表人物,一生对苏轼书                            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
              画、诗词作品十分熟悉,多有临仿苏轼笔意的作品。如其集古词                           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联珠集》,多为题咏画帧之作。夏敬观曾为《联珠集》作序曰:                          戏临苏、黄书卷。”一个手卷里,吴湖帆同时临仿北宋四大家之
              “古先词流多兼为画圣,宋之东坡、二米,元之赵雍、吴镇,其                           苏轼、米芾、黄庭坚三家,可见吴湖帆对此三家书画艺术水平的
              着焉者。颉颃前贤湖帆岂多让哉!” 吴湖帆精于绘画与词作,乃                          景仰,也体现了吴湖帆临仿不同古人书画艺术水平之高。
              溯源古之文人词者多为画圣、画与词兼擅的传统,远法苏轼、米                           必须要注意到的是苏轼《枯木竹石》所表现的荒寒意境,《黄

              芾、米友仁父子。                                               州寒食帖》是在遭遇北宋最大的文字狱因而被贬黄州第三年所
              1965年初夏,吴湖帆临赵孟頫《枯木竹石》卷,题云:“一木一石                        作,表达的是一种苍凉、孤独惆怅的情感。虽然吴湖帆临仿的
              一丛竹,天地神灵苏赵通(松雪此画从东坡画本得来,翻成自家                           苏轼《枯木竹石图并黄州寒食卷》的用笔并无荒率之感,亦无老
              家法,亦是奇作)。书体画形原各异,兴来挥洒气机同。画后即用                          态,但是吴湖帆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临仿这样的一个长卷,其
              松雪原韵书于末。吴倩并识。” 1949年12月1日,郭仲易自北平携                      中隐含的情感和对人生际遇的慨叹是在欣赏这幅手卷作品中难
              来《法书大观》赠与吴湖帆,吴湖帆扉页题云:“己丑12月1日,郭                        以割舍的情绪。
              仲易兄自北平携来见赠。至感!至感!吴湖帆。”其中,吴湖帆在                          孔子在《论语.为政》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吴湖帆幼
              苏轼《新岁展庆帖》上题为“英气遗韵,青出平原”,足见吴湖帆                          承家学,浸淫文史艺诸业六十多年,中岁后又潜心宋元绘素,襟
              对苏轼书法的评价之高度。 1946年6月朔,吴湖帆为好友潘仲麐                        怀高古。观赏此作,从用笔用墨可见他确实已到了得心应手的境

              作《竹图》扇面,题云:“东坡居士绍圣四年作。丙戌六月朔,为                          界,与苏轼原作并辔而驰,难分甲乙,可珍可宝。
              仲麐兄背写大概。” 1947年12月,吴湖帆用苏轼画竹法为谭观成作
              《巨石翠竹》,题云:“东坡真迹作细竹,娟美绝俗,与其诗文大
              气磅礴者截然如两途。”以上诸例,可见吴湖帆对苏东坡的词画
              有着十分详尽的了解。
                                                                                     苏轼《木石图》并刘、米二题 私人藏
              此幅作品不同于吴湖帆意临苏轼作品或者借苏轼词意所创作的
              作品,它属于吴湖帆对临苏轼的作品,在枯木竹石、布局构图、用

              笔上都认真“不逾矩”地临摹苏轼,遵从原作,并同时临摹了刘
              良佐、米芾二段题跋。在临摹完成后,又临苏轼名帖《黄州寒食
              帖》于卷后,书体如春花枝头,摇曳生姿,所谓得其神而忘其形,
              运其气而行其格,神形气格尽在毫端。
              一位是北宋文豪士大夫,一位是近代海上画坛盟主;一件作于
              1079年,一件作于1965年;一件时年43岁,一件时年72岁。在886年
              前,苏轼创作了其独具个人艺术特色的枯木、怪石画风, 800多年
              后,吴湖帆临仿了苏轼此幅《枯木竹石图》。时隔886年,吴湖帆
              在72岁高龄的时候如此亦步亦趋地临摹苏轼《枯木竹石》及其

              后跋二段,已经不止于对苏轼、米芾书画艺术的景仰,而参涉了
              吴湖此时的人生境遇和慨叹。刘良佐诗云:“旧梦云生石,浮荣
              木脱衣。支离天寿永,磊落世缘微。展卷似人喜,闭门知己稀。
                                                                                苏轼《寒食帖》并黄庭坚所题后纸部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