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朵云轩202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云志——历代名人法书墨迹
P. 87
第1272号拍品至第1284号拍品为同一藏家
1273
熊十力(1885-1968) 《新唯识论要旨》原稿
纸本 十二页
出版:《大公报•世界思潮》,1934年5月3日。
说明:国学大师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省黄冈
县上巴河镇张家湾人。新儒家开山祖师。
此系熊十力《新唯识论要旨》原稿,计12页。原先只知此文为熊十力先生的讲话,由谢石麟记录发表于
1934年5月3日《大公报·世界思潮》,总第71期。后收录于1935年出版的《十力论学语辑略》上,标题为
《讲词》。后又收录于《熊十力全集·第八卷》。
如今原稿重现于世,虽历岁月沧桑,但其光芒无法掩盖。笔者经过比对,发现此原稿与后来经整理发表
的文章有八处不同。
从艺术的角度上看,熊十力的字,初看杂乱无章,但越是细看,越有味道。有笨拙,有鲁莽,但更多的
是天真烂漫。似乎随手写来,恣意为之,全无挂碍。牟宗三先生曾回忆:熊先生的信是很难看的,写的
字表面上看是很不成样范的,但是仔细看,那种字也不是常人所能写得出来。熊先生写信的毛笔根本是
秃笔,信纸也不是通常的信纸,随便什么纸都可以拿来写,写的字很难看,不常看的人不容易看懂,但
是他写的并不潦草,当然就更不是草书,可以说都是正字。写完信以后,先拿墨笔点一遍,再拿朱笔来
圈点,大体每封信都要点过两三遍,所以熊先生的信很少有错字,也没有略句,凡是发现少一两个字都
填上去,整句整段都清清楚楚,句法都是很完整的,没有模棱两可的地方。想来,熊十力文稿、信札近
年来受到市场的追捧,与其独一份的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
熊十力试图将佛教的空宗思想与儒家的实学相结合,提出了“新唯识论”。《新唯识论要旨》一文即展
示了熊十力对佛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尤其是对空宗和有宗的分析,以及他如何将这些思想与
儒家哲学相结合。《新唯识论要旨》核心思想包括:
一、佛学流派与经典:熊十力先生提到,佛学流派众多,经典繁杂,但要理解佛陀的原始思想,应以阿
含经为依据,尤其是杂阿含经。随着佛教发展,逐渐形成了空宗和有宗两大思潮,分别以龙树、提婆和
无著、世亲为代表。
二、空宗与有宗的发展:空宗和有宗分别代表了小乘佛教中谈空和谈有的集大成者。空宗的根本经典包
括《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四论》,而有宗的根本经典则包括《六经》和《十一
论》。
三、空宗的本体论:大乘空宗专注于本体论,强调一切法的空性,即万物皆无固定自性。空宗的教义旨
在破除对实我实法的执着,通过无常的观念来揭示真实的本体。
四、有宗的宇宙论:大乘有宗更侧重于宇宙论,分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以破除外道的神我论。
无著和世亲进一步发展了有宗的教义,提出了种现缘起的理论。
五、《新唯识论》的立场:《新唯识论》试图深入探讨大乘空宗的核心思想,并以方便立论。他认为,
诸行无常是空宗的秘密意趣,即所有现象都是无常的,没有固定自性。
六、体用关系:熊十力讨论了体与用的关系,认为体是因用而显,即本体通过其作用而显现。他提出,
儒家和佛家在本体的证悟上没有差别,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七、人生态度的转变:熊十力提出,儒家的人生态度与佛家有所不同。儒家主张刚健创新,不畏惧死
生,而佛家则追求超脱生死。他强调,《新唯识论》改变了佛家的人生态度,认为现实世界即是真实,
即尘劳即是出尘劳。
熊十力的佛学思想不仅在中国哲学界产生了影响,也为全球哲学界提供了关于宗教哲学、本体论和实践
哲学的新思考。他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在现代哲学语境中重新诠释和应用传统佛学思想,对现代哲学的发
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贡献。贤哲之点滴智慧,非轻易可得,宜视如拱璧。
Xiong Shili
CALLIGRAPHY IN RUNNING SCRIPT
Unmounted; ink on paper
5
28×22 cm.(each) 11 ×8 /8 in. 每幅约0.6平尺
RMB: 100,000—1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