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1 - 古籍善本 金石碑帖
P. 181
当亦高山寺旧藏。 了深入研究。《东坡奏议》卷六《论高丽进奉状》,载高丽王子
钤“十无 尽院”者。日本:静嘉堂文库存二十卷,即卷 义天1085年入宋后,“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
四七、四九、五十(第十九 纸以下缺)、六一至六三(六二 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舶载去交纳,却受本国
第五纸、六三第二五纸以下缺)、六八、六九(第二、三纸 厚赏,官私无一人知觉者。”《东坡奏议》卷八《乞禁商旅过国
缺)、七四(第二一纸以下缺)、七八(第二至六纸缺)至 外状》云:“元祐五年(1090)八月十五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
八十、九三(二十五纸以下缺)至九五、九七(二十三纸以下 郎知杭州苏轼状奏。检会杭州去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奏泉州百
缺)、九九、一百十(第七、八、二十、二一纸缺)、一百一、 姓徐戬公案,为徐戬不合专擅为高丽国雕造经板二千九百余
一百十一、一百十八。成篑堂文库存卷四五。天理大学图书馆, 片,公然载往彼国,却受酬答银三千两。公私并不知觉,因此
卷一百十五。中国:首都图书馆,卷一百十四。上海图书馆,存 构合密熟,遂专擅受载。”高丽宣宗四年(1087)三月,宋商徐
卷四一(末有“钱唐讲华严经明义大师昙慧详校”“云间讲华 戬等二十人来献经板,世称注华严经板,数量多达二千九百余
严经兴教大师常矩重校”字样,全册一至二十七张,完整无 片。这些记载很容易让人以为徐戬的这个雕版是初雕本。如
缺)。 前所考,此书在治平年间,至迟在1073年前后已有雕刻,义天
由上可见,钤盖“高山寺”朱印者罕见足本,而钤“十无 出资购买者,或即根据此初雕而重新刊刻之的雕版(故得翻刻
尽院”者足本颇多,完整单册存世多达15部。此次出现的残 修广等人的劝缘记)。千惠凤在论文中提到了韩国所藏双面印
卷(卷九五、一百五)卷首有朱笔批点(当为高山寺僧喜海 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近年来已多有回流,然根据碳十四
所批点),此本较初印,且存叶较多,实为不易。值得注意的 检测,纸张年代为元代(《伍伦2019年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
是,成书于建长二年(1250)的《高山寺圣教目录》,在“章疏 会》)。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韩国的双面印本以及各
等”、“甲箱五十五合”中,有“第一甲 注华严经百二十卷(唐 种高丽、朝鲜时期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其底本来源为何?
本) 三帙(自第一至三十)”至“第四甲”的“同注经 三帙(自 我们发现其字体、行款与高山寺所藏两浙转运司刻本极为近
九十一至百二十)”的记载,如前所述,喜海在高山寺讲授《华 似,因受条件所限,尚不能得出明确结论。二者当有亲缘关系,
严经》至1250年四月,他在这一年底去世,故此目录所著录的 值得深入研究。因此,高山寺本可为研究这个问题提供重要参
“注华严经”,当即钤盖“高山寺”印章的喜海批点本。 照。这也反映出高山寺旧藏两浙转运司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
此书既为南宋时期所刊刻,其北宋流传情形如何?此处不 疏》在研究东亚汉籍流动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免要涉及北宋华严中兴之祖净源(1011-1088)此书的出版过 最后谈一下收藏家对两浙转运司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
程。南宋版《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末多有“钱唐讲华严经明 疏》的品鉴。上海博物馆藏本卷五十四,叶恭绰题云:“四行
义大师昙慧详校”“云间讲华严经兴教大师常矩重校”字样, 十五字,是北宋刻经之始华严寺,即刻经之第一大本也”。上海
二位大师生平皆未详。幸运的是,在高丽本《大方广佛华严经 图书馆所藏丁福保旧藏残叶,有丁氏题记:“右北宋本华严经
疏》卷四中发现了新的劝缘款,即“劝缘重修普照寺赐紫圆明 残本,在宋版书中刻工第一,书法第一,纸质坚厚,其帘纹每条
大师清慧”、“劝缘杭州管内都僧正宝月大师修广”,这里的修 之距离,有英尺一寸阔,此为真藏经纸笺,当为吾国纸中之第
广,即曾巩所作《宝月大师塔铭》(《元丰类稿》卷四四)之铭 一”。又《石井积翠轩文库善本目录》著录卷一百十五(今藏
主。其人“(嘉祐)五年又赐号宝月大师。治平某年,州选为管 天理大学图书馆),日本定为重要美术品,则是对其刊刻艺术
内僧正。熙宁元年(1068)感疾,癸丑(1073)……正坐而卒, 性之肯定。如前所述,此书实为南宋绍兴间刊本,但我们通过
享年六十有一”。这个劝缘款载卷四,知刊刻未久,当与北宋 这些评语可以看出收藏家对此本尺幅、刻工、书法等方面的青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之初刊时间颇为接近。 睐。此次嘉德征集到高山寺旧藏两浙转运司刻本《大方广佛
这里不惮繁琐地考证该书的初刊时间,实际上关联着该 华严经疏》残卷一册,不仅是刊刻精美的浙江官刻本大字本佛
书雕版传入高丽的历史事件。韩国学者千惠凤《义天入宋求法 经,而且较为初印,又经海东高僧批点,著录于770余年前的
及宋刻注华严经板》(载《东方学志》,1987年)对此问题进行 古经目录,列于章疏类第一部,实属罕觏之珍籍,识者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