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
P. 132
Lot 947
11-12世纪
铜鎏金度母立像
尼泊尔10-12世纪的历史相对复杂,处于李察维王朝与马拉 参阅:1.《故宫经典-藏传佛教造像》,故宫博物院编,紫
王朝之间的这几个世纪,艺术史学上常被称作是过渡时期。 禁城出版社,2009年,230页,图137。
此时的造像美感与工艺水平差异很大,难以看出统一的特 2.《大英博物馆佛教艺术品日本京都展》,京都国立
征,许多造像很像李察维艺术的特征,又有很多借鉴了处于 博物馆&朝日新闻社出编辑,大英博物馆&朝日新闻
鼎盛时期帕拉艺术的优秀技法。其艺术特征表现为:造像大 社出版,1994年,146页,图82。
多头大肩宽,面部方圆,五官小巧集中,双唇微启,面带微 3.《印度-西藏铜造像》(Indo -T ibetan
笑,给人俊秀亲切之感,造像整体比例匀称,结构合理,线 Bronzes),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条流畅,姿态优美,手脚刻画细腻写实。项挂短链,上身袒 Schroeder),2008年, 香港法观出版社,329页,图
露,下身围裙,腹系腰带,飘帛斜披于臀部,手臂足皆有钏 86H。
饰。度母造像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躯体浑圆丰厚,球状的双
乳,高过腋部,胸部短粗,臀部偏宽厚,大腿壮实,衣裙宽
松,下摆较大,腰间的飘帛斜披,带稍下垂再向外翻卷,飘 A VERY FINE AND RARE NEPALESE BRONZE
逸自然。特别是身体呈三折枝式,腰胯向一边扭曲,身体 PARCEL-GILT FIGURE OF TARA
TH
TH
重心落于一腿,姿态优美,这些特征虽然李查维时期已经存 11 /12 CENTURY
在,但略显夸张的艺术美感或许受到帕拉艺术后期的影响。 25cm.high
尼泊尔过渡时期的度母立像可参考施罗德先生巨著《西藏铜 RMB: 2,800,000-3,800,000
佛造像》卷一,2001年,481页,图151C-H的几尊布达拉宫 USD: 388,900-527,800
藏度母立像。
此尊度母立像,红铜铸造,正面做鎏金
处理。面部尚余泥金痕迹,呈三折微扭
姿,赤双足立于圆型双层莲花底座上。
度母双手均呈自然下垂的状态,右手施
与愿印握持摩尼宝珠,左手拇指与其余
四指结成环握一枝莲茎,这一枝莲花莲
参阅:1.《故宫经典-藏传佛教造像》,故宫博物院编,紫
茎自底座台面上升起,顺左臂攀至肩侧
《西藏铜佛造像》卷一, 禁城出版社,2009年,230页,图137。
图151C-H 绽放。度母上半身斜披薄纱,于左肩头
处打结,长长的飘带自然飘垂于左侧身后;下身着长裙覆至
脚踝处,裙装华美,裙上有一道道錾刻花纹,背面的简易小
花朵纹饰清晰可辨。
头顶结对称双发髻,类似中国古代小女孩发式,两发髻中间
佩戴单叶片宝冠,余发垂至脑后披双肩,相似的发髻表现形
式可参考故宫博物院藏品,一尊9世纪尼泊尔度母立像(参
阅1);以及施罗德著《印度-西藏铜造像》(Indo-Tibetan
参阅:2.《大英博物馆佛教艺术品日本京都展》,京都
Bronzes)中收录的一尊结双发髻度母立像(图86H),现藏
国立博物馆&朝日新闻社出编辑,大英博物馆&
于纽瓦尔艺术博物馆,11世纪左右的一尊立姿度母像,与本
朝日新闻社出版,1994年,146页,图82。
尊结同样的双发髻(参阅3);双耳戴圆环形大耳珰;上臂
的臂钏形制与帽冠相似;右手腕戴单环镯,左手则为一串五
环镯;胸部起伏明显,腹部微凸,显然与当时纽瓦尔民族的
审美相合。头后衬火焰头光,以钉铆固定于度母后背。底座
一侧的圆环,最早应是与祭坛、龛或神像的固定装置。
相似作品除了前文提到的故宫博物院和布达拉宫藏品,大英
博物馆亦藏有一尊11世纪前后的立姿度母作品与本场这尊姿
态、风格极为相似,可作参考(参阅2)。
参阅:3.《印度-西藏铜造像》(Indo-Tibetan Bronzes),
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
2008年, 香港法观出版社,329页,图86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