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2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古代
P. 432
说
(二)受画人田雯:康熙朝京师“金台十子”之首。
明
田雯(1635-1704),字纶霞,又字子纶、紫纶,号漪亭,又号山姜子,晚号蒙斋。山东德州人。顺治十七年(1660)
举乡试。康熙三年(1664)中进士,授官秘书院中书。次年,扈从康熙驾幸南苑,深得康熙帝的欣赏。累迁户部主事、
员外郎,工部郎中。康熙十九年(1680)督学江南,所取之士多异才。康熙二十三年(1684)授湖广督粮道。后回京历
任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卿。康熙二十六年出任江苏巡抚,又调任贵州巡抚,致力发展当地文教事业,增建县学,整修书院,
奖掖黔中人才。公余暇日,亲至书院督课,黔省文风日盛。康熙三十八年,调任户部侍郎,主管宝泉局。康熙四十年以
病乞休回籍。
田雯不仅是清初著名大臣,而且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在文坛上颇孚众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他的诗“天资高迈,
记诵亦博,负其纵横排奡之气”,“以奇伟钜丽自喜”。在清初诗坛上,“诗名并驾于阮亭 (王士祯) ,海内望之如泰山北斗”。
一生著述甚丰,有《古欢堂集》36 卷、《长河志籍考》10 卷、《黔书》2 卷、《蒙斋年谱》4 卷、《幼学编》4 卷、《诗
传全体备义》等行于世。
(三)大通桥与通惠河:北京的漕运干线。
1. 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大通桥在东便门外,东至通州,入白河,开渠置闸,而漕舟不行。自大通桥起,至通州石坝计四十里,
地势高下四丈,中间设庆丰等五闸以蓄水,每闸各设官吏、编夫一百八十名,造剥船三百只。大通河旧名通惠河,元郭守敬所凿,
俗亦名里漕河。本朝康熙、乾隆间,屡加疏浚,漕艘之分运京仓者实利赖焉。”
据此而知田雯负责监督的大通桥横跨北京城东通惠河上,为当年至北京的漕运干线。
2. 通惠河又名玉河,位于北京城的东部。是元代为了解决大都(今北京)物资供应而开凿的一条漕运河道,由元朝太守郭守敬
主持修建,全长 164 里。至元二十九年(1292)开工,次年完工,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一段河道。通惠河开挖后,行船漕运
可以到达积水潭,因此积水潭,包括现今的什刹海、后海一带,成为大运河的终点, 商船百船聚集,千帆竞泊,热闹繁华。
城外运河萦绕,万艘经泊,长堤如龙,蜿蜒相接,蔚为大观;城内水脉纵横,桥梁密布,帆樯如云,轴舻蔽水,形成“形势上拱”“高
城巍峨”、内外一体的风景格局。通惠河沿岸景致诸多,荟萃通州八景之三。清代,北京城里的文人墨客,常雇上一条小毛驴
从崇文门沿着护城河到东便门,然后坐上小船顺流而下。
3. 大通桥横跨通惠河上,以便交通,故名大通桥,因而通惠河也俗称大通河。是城区内的玉河和抵达通州的大通河之间的一个节点。
元朝灭亡后,明朝建都南京,北京没有了庞大物资运输需要,通惠河随之废弃。明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决意迁都,北京的漕
运问题成为了头等大事。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着手解决疏通通惠河的问题。正统三年 (1438)在东便门外建造了三券平面的
大通石桥,向北引支流至东直门。通惠河与白河中间建石坝,漕粮需经人工搬运到通惠河的驳船后才可以运入京师。
通惠河明清两代屡加修浚,康熙帝在亲政的 55 年时间里,更是关心漕运,认为是国家要务。当时的通惠河水源已渐少,时断时
续。沿大运河北上的漕船在张家湾卸载,然后装上适合狭浅河道的驳船转至东便门外大通桥,再由车户负责将漕粮运至朝阳门
一带的京仓。舟楫车马频繁倒换,损耗很大。东南人民通过大运河将漕粮千里迢迢运到京师,途中艰辛备尝,险象环生,不由
得令田雯“恻然心伤”,写下五言古诗《大通桥行》长篇,备述转漕之艰难。
(四)诗画永流传的京都盛事
自田雯起,京师文人泛大通河雅集,时人目为胜游之一,赋诗咏怀,感慨盛世。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甲寅更有吴锡
麒、张问陶等,再泛大通,赋诗题咏,春泛之会,不减曩时。戴璐、法式善等亦故地重游,诗及《大通秋泛图》。
关于此次泛舟雅集及绘图记游在清人诗文里常见述及,卷后五十余位名家题咏大多收录在各自的文集中,可谓著录累累。
从《大通秋泛图》中,我们得以一窥清代康乾盛世至道光时期的政治、经济、漕运、吏治、文学、民生等多个侧面。而
其中张云璈题诗“……看得此图增太息,前辈风流渺难得。我见此图殊怅然,两重佳话同流传。前人物在后人手,前人
诗在后人口。后来还有后来人,前后遥遥皆不朽。不然万事总云烟,过眼今日亦何有?分明觌而对群公,也似留恋共文
酒。……”更揭示了前人诗画流传不朽的深层意味。
414 |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