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榮寶齋國際拍賣行有限公司-书画杂项
P. 32
蔡瑜,韓川野老作品專場 (Lot74-Lot77)
蔡瑜,原名陳培玉,號韓川野老,從藝凡70年。1926年出生於中國廣東省澄海縣;1948年就讀于高劍父先生
任校長的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國畫系,曾師從趙少昂先生,得其親授,兼取諸家之長;1950年任潮安縣文
化教育館館長;其後20餘年,儘管生活坎坷 卻從不放棄對藝術的追求;1980年後,蔡瑜先生的藝術生涯才得
以重新開始。其作畫秉承中國畫傳統,強調師法自然,追求意境,融詩、文、書、畫、哲學於一體,力求每幅作
品表達真我的內心世界,凸顯個性。
蔡瑜作品艺术特色
蔡瑜先生说“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于髦耋之年,始知作画之难、落款更难,惊觉中国画融詩、文、書、画、哲学于一体,文化覆载之深广,何止于是画图。
不能不因根基浅薄而愧恨,不得不着力于画外功夫 .
先生对现时画坛否定传统的虚无主义及其乱象愤慨不满,赞同孙过庭“贵在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论点。力主“没有笔墨就没有中国画”,在传统“笔筋、墨骨”的论点上,
增益了“水血”——以水为血,气血充盈,则神采奕奕。晚年,内外兼修,笔墨内涵更丰富,落笔更刚健、泼辣,狂放中寓谨严法度。虽年已九十,面对丈二之纸幅,
大笔镗鎝,水墨淋漓,挥洒自如,神完气足。好作古梅,用籀篆写筋骨,行草写花。把奇丑凝重的古干,与娟秀轻盈的新花,丑与美,刚与柔,统一于一幅中,相映成趣。
进入 21 世纪,倾情于写竹。一篇《刷竹赘语》,详尽地道出了他的心态。“无挂无碍,顺逆往来,遂心所欲,刷刷之间,似吐胸中郁塞,顿觉耳目清明,天高地迥……”
是个性的放纵,也是先生“法由象生,象因心异,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体验实践。又说咏竹画竹千余年,多数是围绕着“高风亮节”这一主题,陈陈相因,少有新意。
尤其是“写竹不可胸有成竹”一语,有论者谓颠覆了历来画竹须“胸有成竹”的理论。先生说此语只是道破了“写”竹与“画”竹的分水岭:写竹之竹已非纯自然之竹。
无非是借竹以抒情寄意,犹如詩之比兴,情景相生发,象因情发,情因象生,得之于心而应于手。偶尔,先生写得兴起,两个多小时可以完成数幅六尺纸的竹。无一重复。
一样的竹,在先生的笔下,幻化出千姿万态,寄托七情六欲,加上精辟的落款,嘻笑怒骂,皆成篇章。评者说:先生写竹勇于突破前人藩篱,也远远超越了自己其他的题材。
蔡瑜畫集(廣東人民出版社)
序 林墉(原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廣東畫院院長 )
蔡瑜先生畫,瀟灑浪漫,十分感情色彩,一枝一葉,一花一蕊,隨意而倚,隨情而發,任情任性,無礙無滯,雲走水流中萬紫千紅。蔡瑜先生畫,骨梗梗氣連連,磊磊娜娜,
綿綿息息,在秀挺的勾勒中,一種方正蘊涵其中,在精緻的排比中,一股連貫回蕩其內。蔡瑜先生畫,生動有趣之中紮著精密的理致,花葉枝柯的俯仰反背交錯重疊,
無不有出處,無不有去處,節節合常理,枝枝有常態。蔡瑜先生畫,無巨細,凡線、凡墨、凡筆、凡水、凡色、凡染,著著相宜,在在規矩。狂放恣肆處巧含精妙,
細膩勾描中賦孕激勵。
蔡瑜先生年已古稀。青春適逢戰亂,壯心難避人禍,烽火流蕩,勞筋傷骨,小人前,淫威下,難處從藝。時至近十幾寒暑,方得舒眉命筆,其藝途之顛簸坎坷,一言難盡,
不言亦罷。余年少讀書于潮州金山頂,常憑窗偷窺蔡瑜先生室中掛牆畫幅,寥寥筆墨中,一種生動,種清新,至今猶歷歷在目未能忘懷。那時節先生正執教文學,滿頭黑髮,
披灑前後,淺藍西褲白襯衫,無限瀟灑於金山下,英氣自在身影畫中!俱往矣,今日先生耳重聽,餘亦眼花視,披圖瀝瀝,卷帙重重,藝事之折磨人,豈止金爍水蝕!
先生結集,是喜事。鑒讀者,宜體會先生一世之精心恒心苦心,倘如是,則亦是一快事。
74
蔡瑜 歲寒三友
設色紙本 鏡片
95×178cm. 約 15.2 平尺
HK$:9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