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4 - 骋怀——书画集珍
P. 114

1300


                  董其昌 (1555-1636)
                  致幼子董祖京授业西席信札一通四纸
                  信札 水墨纸本
                  钤印:董其昌印
                  款识:家乡远在三千里外,此心无日不在京儿,虑其失学,又无日不幸其得师,感翁丈教督勤至也。不佞往时馆陆文定家,敝门生伯达,
                       年亦十二,书经止读一本,颇乏记性。是年八月对股,至十九中乡试,居不佞之先,后为己丑同榜。若以今时童子颖异能文者相
                       较,未必相若。但伯达以不佞开蒙对股,步骤不乱,后虽多延师家塾,终不可乱,竟发科第,如拾芥于地。兹观京郎破承起讲,虽
                       有润饰,岂无一日胸中流出者,亦觉不乱。非绝望之才,幸翁丈益加策励,不佞敢忘大德,二月开蒙,不腆奉酬,希恕輶亵,余俟
                       嗣布。正月廿一日,名具正幅,左冲。诗扇一柄,礼金贰两,别具。

                  22×13 cm.×2 约0.3平尺(每幅);22×11.3 cm.×2 约0.2平尺(每幅)
                  RMB:300,000-500,000


                  董其昌,字玄宰,号香光、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诏加太子太保。工诗
                  文,善书画,精鉴赏。书法超越诸家,以行楷称绝一代,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晚明四家”。对明末清初书风
                  影响很大。山水师董、巨,以黄、倪为宗,以禅论画,有“画分南北宗”之说,著有《画禅室随笔》等。

























                  此为董其昌晚年致四子董祖京授业老师信札,信中内容主要关于董祖京的学业状况,其中重点提
                  及陆彦章早年从学于董其昌一事。董祖京乃董其昌六十多岁时与妾唐氏所生,为其第四子,自小
                  与王时敏次女定有婚约,后于崇祯十二年(1639 年)完婚。根据信中“伯达年亦十二”可推测当
                  时董祖京与陆彦章(伯达)初随董其昌从学时年龄相仿,约同为十二岁。董其昌卒于崇祯九年(1636
                  年),陈继儒在其去世后作《祭董宗伯文》中有“祖京年稚未婚”之言,信中提及“家乡远在
                  三千里外,此心无不在京儿”,可知此信应为董其昌晚年在京任礼部尚书(1632-1634)时所写。
                  是信还提到董其昌的老师陆树声(文定),陆树声之子陆彦章(伯达)。董其昌与陆树声为华亭
                  老乡,董曾拜师于陆树声门下。陆树声又聘当时年仅二十三岁的弟子董其昌为家教私塾,把十二
                  岁的儿子陆彦章托付给他培养,当时陆家私塾还有寄读的睢阳人袁可立。后来,董其昌与陆彦章、
                  袁可立师生三人于萬曆十七年同时考中进士,这也成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科第佳话。由以上可看出
                  董其昌十分操心董祖京的学业,同时为儿有此良师感到十分庆幸。信末奉上“礼金二两”“诗扇
                  一柄”以答谢老先生对幼子的教督之恩,其中董其昌为西席老夫子作“诗扇一柄”亦属文人间的
                  风雅之事。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