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古欢·中国古代书画
P. 12
1043 / 程瑶田 行书琬圭图考
镜片 水墨纸本
乙丑(1805)年作
释文:《琬圭图考》书后。琬圭一,以考定古
尺度之长九寸、博三寸。《考工记 玉
人职》所谓“琬圭九寸聘”,《礼记》
所谓“圭九寸、博三寸”也。首无射不
剡,上如弧曲宛宛然,后郑玉人注所谓
琬犹圜也,面隆,其脊两旁杀而下垂,
其底正平,《说文》所谓“圭,瑞玉,
上圜下方也”,底有十六孔,凡四成成
排,四孔皆二,以并而琢,通其两孔
间。盖十六孔相偶者凡八也。《春官典
瑞 职驵》:圭、璋、璧、琮、琥、璜
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注先郑云:圭、
璋、璧、琮、珮、璜皆为开渠为眉瑑,
后郑云:驵读为组,渠眉玉饰之沟瑑
也。以组穿联,沟瑑之中,以敛尸疏璧
琮者,通于天地。贾疏云:此六玉两头
皆有孔,又于两孔之间为沟渠,于沟之
两畔稍微眉瑑,故云以组穿联六玉沟渠
之中也。瑶田谓沟渠者,每两孔之间穿
通之,如沟渠以贯组也。眉瑑者,谓孔
间为沟渠,嫌渠上质薄不坚致,令于其
上瑑起,如眉合从厚得不损也。此两孔
瑑通贯组之说可证。此圭之为孔于底者
也。惟孔之数十六,则郑、贾说皆未及
焉。此圭两孔间为渠而上无眉瑑,岂小
节之不具者,与厚不及半寸,或因材为
之。玉人必不以微瑕而弃美玉矣。注云
疏璧琮通于天地者,六玉底皆有孔,然
与面不相通,璧则有好疏通之。琮有八
射,其中或略如璧之有好,故二玉皆曰
疏也。璧圜象天,琮八方象地,故曰通
于天地也。
题识:一、朗斋二兄,余同年友也,畜此圭图
之于册,证以周官、考工及诸雅记为图
考,详核无疑义,出而见示,因略疏之
为书后云。嘉庆乙丑暮春既望,歙浦年
愚弟程瑶田,时年八十一。
二、瑶田又按:疏之为言,镂空之谓
也。璧琮本不镂空,今独镂空之,故曰
疏也。如明堂位之疏屏,凡屏不疏,今
天子廓饰之屏独疏之。孔氏释疏为刻,
谓刻为云气灵兽。周之勺不疏,殷以疏
勺,注谓疏通刻其头也。璧之有好,璧
制本如此,非镂空之谓,今曰疏璧琮,
如今玉器镂空,使玲珑然。当与疏屏疏
勺一例观也。璧琮象天地,施于腹背,
故疏之今通于天地。余前所解失趣,今
特正之。
题跋:嘉庆十年闰六月六日,宣城方楷、歙毕
锷、许宏祚、吴日昕、吴榕、吴文桂、
1043 巴树科同观于新安郡学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