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文津——中国书画
P. 110

金山与北固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坐落于江苏省镇江市,为京口地区的典型标志。《京口三山全志》总序中说“今俗称谓
            率先金焦而后北固”,金山地理位置颇为奇特,地处长江和运河的黄金十字交叉点上,且因“金山当润州之咽喉,渡江者苟好事
            必游焉”而得名更高。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大江浮玉》,旧题签为李唐所作,也是最早的表现金山的绘画。南宋周必大曾言,

            金山“大江环绕,每风涛四起,势欲飞动,古南朝谓之浮玉山”,“浮玉”亦其古称也。南京博物院藏有几张和“京口三山”有
            关的作品,其中明宋懋晋《名胜十八景图册》中有一页为“金山”。画面中线条虽疏简,却完全表现出“寺裹山”之特点。另张
            宏《金山胜概图》中可见山上有塔傲然,系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 年)金山寺主持在北塔旧址复建的“慈寿塔”。

            清朝康熙年间 (1662-1722),清圣祖玄烨曾六次南巡江浙。其间,他曾多次至镇江,到过金山、焦山、北固山、竹林寺等处。《光
            绪丹徒县志》中所录康熙《南巡笔记》有具体说明:“(十月)廿四日,将由仪真幸江宁府。忽遇顺风,可以速达京口,遂乘沙

            船顺流而下。波恬浪静,瞬息七十里。……次早登金山。”按:康熙《上巳日再登金山》诗称“晴和逢上巳,况在大江滨。正是
            回銮日,挥毫记此晨。”诗作于“回銮”至金山时。康熙帝留下了“朕率扈从诸臣,历览诸胜,江山之奇,未有逾此者”的感慨,
            可见金山之奇之胜。一则荡气回肠的“水漫金山”故事,更让金山名满天下,吸引无数文人雅士前来参禅礼佛、吟诗作画、把酒临风,
            留下了众多有关金山的诗文图画。

            金山最早进入图画是在南宋时期,后至明清两代,描绘金山之风渐盛。本幅作品与《金山志图》中的金山版画插图非常相似,两相比较,

            因《金山志图》为志书插图,相对严谨准确,图中记录了金山东朝阳洞侧有金山住持正性和尚建的多宝塔。南侧高台上是重檐高
            楼江天阁。这种版画插图通常会在重要景观旁边用小字标记上名称,具有导览作用。

            本幅作品绘制即是金山西面景观,金山山体虽不大,却呈现出了布满辉煌庙宇的“寺裹山”景象。寺庙依山而筑,殿宇楼阁层叠,
            佛塔直指云霄,山寺浑然一体。此幅手绘本与石印版插图相较,运用了更加细腻的表现手法,将画中的建筑、船只、人物等更多的

            细节清晰毕现。例如,金山山体上建筑的数量、布局,江面各类船只的形制和人物的形态动作。如图慈寿塔与妙高峰,石印版画(此
            页为金山南部取景图)中的塔楼简洁单调,而手绘本的塔楼详尽写实,极细地图绘了塔层的塔檐、门柱,生动自然。另藏经楼与妙
            高台(又称晒经台)在石印版画中,金山山体上的亭台屋舍矮小可爱,好像积木般排列组合;而在手绘本中,房屋遍布山体,名迹
            藏经楼甚至可以从主前门清晰辨识出窗户上的装饰图绘和屋内的小景物件,可见画家作画功力之精湛深厚。














                                     [王翬《康熙南巡图》局部]                                                  《丹徒县志》
















                                             [慈寿塔、妙高峰]                                          [藏经楼、妙高台]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