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1 - 中国书画夜场
P. 211
覺來落筆不經意 神妙獨到秋毫巔
─ 母親生平以及拜師白石之軼事 黃 向明
父親和作家老舍是莫逆之交,二人志同道合,過從甚密。一日,父母前往舒宅作客,恰好老舍與夫人胡絜青
正在欣賞白石老人的一幅妙筆丹青。條幅上畫的是一群蝦,款識:「水趣」。然而,母親看到的不是白紙上一隻只
僵硬死板的蝦乾,而是一群活蝦,一群在山溪中戲水、充滿了生命力的青蝦。她依稀看到它們柔軟、勁挺的觸鬚,
在水流中不斷張合;靈活、細長的軀體也隨著水勢節節蠕動。屈伸多姿,美不勝收。她完全被吸引住了,彷彿自己
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坐到了「水滿清江花滿山」的溪流之畔,賞玩那「小溪清水平如鏡,‘群蝦游’(原文:
‘一葉飛’)來細浪生」的曼妙美景。漸漸地,她竟感到那群蝦在她心裡游,在她心裡跳。這時,潛藏在她靈府深
處、連她自己也從未察覺的藝術精靈突然被喚醒了。她彷彿聽到了幾聲呼喚——遙遠、清亮、柔美、悠揚。那是從
玉宇蒼穹傳來的天音,她循聲而去,不覺日月之清輝,不知自身之所為。最後終於和摯友胡絜青一起,來到了國畫
泰斗齊白石的身旁……大師聽完母親不勝欽仰,慕名而來的表白,並不言語,卻欣欣然即興揮毫,在綿軟的宣紙上
錯落點染。轉瞬之間,寥寥數筆,幾只栩栩如生、濃淡有致的河蝦已躍然紙上。「來,你也畫一隻。」老人把畫筆
遞給母親,含笑說道。
母親乍聞,不覺一驚,但馬上意識到這是入門的測試。
她閱歷廣博,處變不驚,所以很快就靜下心來,提筆勾勒。初時還稍感忐忑,不久便放開手腳,隨意塗抹。十
幾分鐘之後,居然也畫出了幾只怪模怪樣的草蝦。
老人看畢,輕捋長髯,點頭笑道:「初次捉筆,自難人流,能夠如此,倒也不易。孺子可教。」
母親一聽,心領神會,馬上雙手合十,欣然鄭重說道:「感謝恩師教誨,請受弟子一拜。」言畢,即行拜師
大禮。「果然是性情中人,深解吾意。哈哈哈哈……」老人開懷大笑道,「你我大概前世已有師生之緣罷。今日相
逢,可喜可賀……」
多少人匍匐在北京跨車衚衕13號院內、大師親手鐫刻的「白石畫屋」(因屋前裝有鐵柵欄,又稱「鐵柵屋」)橫
匾之前,也難獲一諾。如今母親卻能一語動人,就馬到成功,這大抵也是天意難違,不經意中的神妙獨到了吧……
從此,母親和胡絜青便成為不離恩師左右的兩位關門弟子。老師對她說:「秀儀,你可千萬別小看這些草蝦,
我下了幾十年的苦功,才抓住了它們的神韻。我十幾歲就開始畫蝦,到了六十歲還未如理想。我於是在畫案上的玻
璃缸里長期養著幾只長臂蝦。朝夕揣摩,凝眸諦視。研究它們的體態;注視它們的泳姿;還不時用筆桿挑逗它們,
觀察它們跳躍的架勢。然後再揮毫作畫,孜孜不倦,廢寢忘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蝦兒們便活躍在我的心中,
暢遊於我的筆下了。你看我像是一時興起,信手點染,其實這一筆下去,凝聚了我五六十年的功力啊。這就是蘇東
坡所謂:‘覺來落筆不經意,神妙獨到秋毫巔’的境界。」
老人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從作畫的基礎開始,教授母親如何巧妙地把粗、細,濃、淡,軟、硬不同的筆墨線
條配合起來;如何充分利用紙、筆、墨的性能,掌握水墨在宣紙上的自然滲化作用,使蝦充分表現出陰、陽,向、
背,輕、重,厚、薄的質感等等,才能畫出跟在水里一樣透明、游動的活蝦。爾後,大師又將一生所學毫無保留,
傾囊相授,並諄諄教導說:「作畫的訣竅,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更鄭重告戒她:「學
我者生,似我者死!」母親得其道,記於心,筆耕不怠,硯牛不歇,將她全部潛在的繪畫天賦都充分發揮了出來,
逐漸達到了老師所說「氣韻生動,形神兼備」的要求。母親筆下的魚蝦、走獸、禽鳥、花卉、人物、山水、無不活
龍活現,栩栩如生,既有靈氣,又富創意,極具動感,充滿生機。一代宗師老懷大慰,欣然在自己得意門生的畫幅
上頻添妙筆,並作題記:「秀儀女弟子畫水雞七隻,老人多事,再添五隻。」;「秀儀弟子畫貓之墨色為白石所
添。」雲雲。大師晚年極少為他人的畫作題詞,惟獨對母親另眼相待,短短幾年之中竟為她題辭近百幅之多,委實
令人驚羨。
白石詩雲:輕描淡寫各勞神,受得師承見本真。八十老翁先論定,半如兒女半風雲。「半如兒女半風雲」一句
道出了他自己繪畫的風格與特色:赤忱兒女的情致與風采,九霄風雲的靈動與氣概。
正是這種水乳交融,合而為一的驚人造詣,方才成就了這位世界大師萬古千秋的藝術天地。
(黃向明為郭秀儀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