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饕餮—重要海外回流器物专场
P. 95

2348

          清乾隆  竹贴黄兽面纹出戟花觚成对
          A PAIR OF BAMBOO STICKED YELLOW 'BEAST MASK' BEAKER FLOWER HOLDERS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说  明:在大清王朝异彩纷呈的工艺美术品中,清代中期出现了一种具有浓浓的文人书卷气的工艺品——贴黄,受到皇家的推崇和喜爱,成为琳琅满目文玩中的
                一枝独秀。
                贴黄又称“文竹”、“翻簧”,是取大型的楠竹为材料,将新鲜的竹筒分节截开,劈去竹青和竹肌,仅留下薄薄的一层竹黄片,经过水煮、晾干、压
                平等工序,粘贴到各种形状的器物上,有的还因装饰纹样的需要,贴上两至三层的竹黄片。贴黄器具有色泽光润,清淡幽雅,类似***的质感,器皿
                表面毫无接痕,被誉为“天衣无缝”、“宛若天成”的艺术品。贴黄工艺是由民间工艺发展为皇家工艺的,始创于湖南邵阳地区,后被江浙人发扬光
                大。《上杭县志实业志》载:“三吴制竹器悉汗青,取滑腻而已。杭独衷其黄而矫合之,柔之以药,和之以胶,制成文具、玩具诸小品,质似***而素
                过之;素似黄杨,坚泽又过之。乾隆十六年(1750)翠华南幸。採备方物入贡,乾隆时尚精此技,今已不可得矣。”乾隆朝著名的文人纪晓岚曾赋诗二
                首,其中一首是:“本自汗青材,裁为几上器,周旋翰墨间,犹得近文字,若欲贮黄金,籝乃陈留制”。对贴黄制品大加赞赏。
                清代为皇帝和皇室成员制作御用物品的机构为内务府造办处,因初设在养心殿,后仍习惯地称为“养心殿造办处”。造办处是一个庞大的皇家工厂,内
                部分工细致而明确,最兴旺时有四十多个作坊,如木作、画作、珐琅作、牙作、漆作等,恰恰没有贴黄作,贴黄器大部分是在牙作制作。牙作常与砚作
                在一起,除制作象***刻、砚外,***、虬角、沉香、核桃、琥珀、玳瑁等质地的物品也在此制作,可谓“综合作”。乾隆一朝的贴黄器主要有仿古造型
                的鼎、尊、壶;生活用品中各种形状的盒子、匣、冠架;文房用品中的笔筒、成套文具等,所刻纹饰有夔纹、勾连纹、回纹、雷纹、蝉纹及山水人
                物、花鸟等。
                此对花觚喇叭口,撇沿,细长颈,腹部圆润如石鼓,底下为覆盆式高圈足,圈足底上起台,整个花觚胎体布满雕刻纹饰,颈部底部雕蕉叶纹。腹部雕兽
                面纹。底一周雕饰夔龙纹,四角出戟装饰,此对贴黄花觚极为少见,通体构图巧妙而富有艺术美感,用刀多变,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清朝贴黄工艺的特
                点,展现了雍乾宫廷艺术雍容华贵的时代风格。
          来  源:欧洲回流

          H:30.9cm
          RMB: 250,000-350,000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