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饕餮—重要海外回流器物专场
P. 77
唐 银局部鎏金犀牛纹盘 唐 银局部鎏金花鸟纹莲瓣式碗
成交价1,050,000美元 成交价3,495,000美元
佳士得 佳士得
唐 银鎏金錾刻花卉葵口碗 唐 银鎏金高足杯
成交价5,520,000 河南省洛阳北邙出土
北京保利
在中国,金银的开采、冶炼和器物制造技艺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历程, 代帝王,虽好方士,未有服其药者。故《汉书》称黄金可成,以为饮食器则
到唐代才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准。在国泰民安、财富聚集、相对自由的大唐帝 益寿。又高宗朝刘道合、玄宗朝孙甑生,皆成黄金,二祖竟不敢服。”虽然
国,奢靡享乐之风盛行,金银器物便成了人们的追求。正是此刻,“丝绸之 是以讥讽批判的角度指责时人对黄金的迷信,但也说明金银为食器可益寿的
路”兴盛畅通,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金银器物的大量传入,犹如 观念在有唐一代普遍流行,而李德裕本人在担任浙西观察使时,也被迫不遗
“万事俱备”之后的“东风”一样,为唐代金银器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契机。 余力地向但金银器皿并非人人都能使用。《唐律疏议》舍宅车服器物条载:
于是,如积累沉淀的巨大能量突然爆发,唐代金银器以从未有过的崭新面貌 “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纯玉。”对使用纯金食器作出明确
出现在历史舞台上。金银器的社会作用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银器的 的规定,不仅反映了高级贵族中以金为食器可益寿观念的牢固,而且这种观
实用功能;二是由于金银器的特殊价值产生的社会功能。金银器之有别于其 念还渗透到重要的社会生活之中,使用金银器成为人们等级身份的标志。
他如陶瓷等类器物,最重要的便是自身有很高的财富价值。用稀有而珍贵的 《唐会要》杂录云:“神龙二年(706年)九月,仪制令诸一品已下,食器
金银材料制成造型、纹样精美的器物,其陈列观赏功能已远超出使用功能。 不得用浑金玉,六品已下,不得用浑银。”但是,考古发现没能证明《唐律
另外,唐代金银的货币职能已充分体现出来,金银器物实际重量也象征着货 疏议》《唐会要》中规定的实施,许多金银器皿,出土在一品官以下的墓葬
币价值。金银及其器物具有体积小、价值高的优势,成为广泛运用于馈赠、 及遗址中。可见以金银器物为食器可益寿的观念和等级的象征一旦深入人们
供奉、赏赐、赋税的最佳物品,作为对外交往、经济制度、政治斗争的媒介 的思想,反映到人们行为方式中,用法令制度规定加以限制实际上是难以做
物,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甚至重大政治活动,这是任何其他质料的器物无法取 到的。
代的。唐代金银制造业的繁荣与这种深刻的历史背景关系极为密切。唐代皇 黄金、白银被人类所利用后,很快超越了金属自身的实用性,对社会生活发
室贵族对金银器近乎狂热的追求,并非仅仅因为昂贵的价值和华美的外观, 挥出特殊作用。皇室和权贵们对金银器物的喜好,为一些人通过进奉金银物
还在于人们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汉代以来对金银所持有的神秘观念。最普 品而取得宠幸提供了机会。早在唐高宗、武则天时,就出现了地方官向皇帝
通、最常见的是,认为使用金银做成的器物对人体健康长寿有奇特功效。价 进奉金银器之事。《旧唐书·李敬玄传》载:“敬玄弟元素,亦有吏才,初
值崇拜和命运向往的结合,使金银器皿更为神圣化,其生产制造也随之发生 为武德令。时怀州刺史李文暕将调率金银,造常满樽以献。”进奉是地方赋
了根本性的变化。考古发现和收藏的唐代金银器皿的数量,超过以前各代的 税之外的供献,这种额外的财富进入的不是国库,而是帝王的私囊。对此,
总和,而且种类繁多,制作精美。 唐代统治者并不避讳。天宝时“王鉷为户口色役使,岁进钱百亿万缗,非租
《太平御览》珍宝部银条载:“武德中,方术人师市奴合金银并成,上(李 庸正额者,积百宝大盈库,以供天子燕私”。大盈库或称内库,是皇室专有
渊)异之,以示侍臣。封德彝进曰:‘汉代方士及刘安等皆学术,唯苦黄白 的收藏宝物之所。大盈库的宝物并非限于金银,但金银可以浓缩庞大数量的
不成,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汉代方士们崇尚“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 各种物品的等量价值,十分昂贵,却体积轻巧,故成为大盈库的主要收藏。
的理念,还反复进行炼丹的实践,虽然多次失败,并未使中国古代贵族灰 体积轻巧而价格昂贵的金银器又有易于运送的优点,试图邀功取宠的地方大
心。到了唐代,金银为食器可延年益寿的说法仍有极大的影响,于是求索、 臣,把要进奉的财物折成金银,甚至再做成精美的器物送到长安便成了最佳
占有大量的金银器皿,成为帝王及贵族们共同的心愿。唐初封德彝向高祖李 的选择。
渊进言使用金银器的事情,想必在唐朝历代都会发生。接近晚唐时也有类似
的记录,当时的名臣李德裕就曾直截了当地劝说敬宗皇帝李湛:“臣又闻前